科大学人

一群走在路上的追梦人——记2011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我校获奖团队

                  

【新闻背景】

  有着56年的辉煌历史的(Red Dot Award)红点奖源自德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大型、最具有权威性的设计竞赛之一,与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大奖、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素有“国际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这个奖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产品设计奖、传播设计奖以及设计概念奖。

  2011年11月23日,新加坡的红点博物馆。当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颁奖典礼主持人宣布作品《Piezometer Alike示压瓶》获奖的那一刹那,三个帅小伙欣喜若狂地蹦到凳子上去了!他们的这一举动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没错,他们就是来自艺术学院设计系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向的获奖学生代表——彭钟(05级)、凌威(07级)和王身奋(07级)。

  这是我校团队第二次参加德国红点大奖赛,也是我校首次夺得红点设计大奖。2010年,团队止步决赛;2011年,团队重组,有5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夺得红点设计概念奖。七位获奖学生中,另外四位分别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向的:熊玮龙(08级)、罗关(08级)、李柱(08级)、李婧(08级)。

  毫无疑问,这次获奖是对红点团队付出的最大回报!回顾昨天的成功,团队成员彭钟笑着说:“其实就是两个词,热爱和坚持。”

 

热爱让“1+1大于2”

  “只要热爱,我相信梦想的力量能创造奇迹。”彭钟是红点团队的创梦人。2009年,彭钟的毕业设计作品经老师推荐,入选全国美展。此后,他试着将自己的目光投注到校外甚至是一些国际重大设计赛事上。怀揣着对工业设计的热爱,彭钟每天都会浏览中国工业设计网站,通过各类设计比赛的QQ群等搜集与工业设计相关的比赛信息。而当时,德国红点设计大赛开始进入他的视线。

  2010年,毕业一年的彭钟提出参加红点设计赛的想法。没想到,这一想法得到了专业老师胡瑶的积极回应。胡老师建议彭钟先回学校,再思考比赛具体事项。彭钟不免犹豫起来:回校的话,就得放弃工作。为了心中的梦想,彭钟最后毅然决定,重回母校。他的行动,也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单凭彭钟一己之力,根本不现实。通过老师的帮助,彭钟在艺术学院顺利举行了关于德国红点的宣讲会,也由此成功的吸纳了设计系各专业近20人参与到红点的创意头脑风暴中来。在一系列设计概念推翻、建立、再推翻的循环往复中,最终组成了包括07级的凌威、王身奋在内的五人团队。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制定题目、描绘设计手稿、演练汇报。

  在初始阶段,自我点评和集体讨论是常有的事,队员经常也有互不服气的时候。指导老师就在中间进行协调,点出设计手稿的优缺点和可发散性,化解矛盾。他们不断进行设计尝试,但是面临的设计挑战仅靠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解决。这种亦步亦趋、摸索前进的结果,注定了他们通向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2010年,红点团队仅有2件作品入围决赛。

  结果传来后,彭钟并未放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他重新联系上了凌威、王身奋。但问题在于,单凭他们三人的力量,比赛的成功性还是微乎其微。而此时他们的设计构想,也陷入了思维瓶颈。

  2011年,为了给设计注入新的思维,充实新的血液,彭钟再次联系到专业老师胡瑶,通过老师牵线,正在参加“长沙的72把交椅”创意设计大赛的熊玮龙、罗关、李柱、李婧欣然加入红点团队。

  对于这四名同学的加入,胡瑶老师认为,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热情很高,虽然想法不一定成熟,但却很有价值。一个成熟的设计产生,需要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执行能力,而团队成员各有长处,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高效率是一个人闭门造车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1+1大于2”的道理。

  出于对工业设计的热爱,七名同学最终走到了一起。而熊玮龙等四人的加入,让原本势单力薄的红点团队如虎添翼。

 

创意造就成功“梦”

  2011年5月初,团队开始着手大赛的设计构想,无时无刻地创意构思成了家常便饭。“一个一个点子的蹦出,神经都紧绷着,感觉脑袋都不是自己的了。”回忆起备战红点的那段时光,熊玮龙记忆犹新。“有一次,走着走着,脑袋里突然冒出了个指甲钳,和同行的室友李柱交流了想法之后,考虑到产品的可行性,‘指甲钳一想’就被枪毙了。”像这样的情形,在他们的印象中已数不清。

  一旦想到什么点子,团队中的任何一员就会立马跟同伴商量,意见不合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吵。不过对于点子中的优点和缺陷,大家都会认真分析和对待。有时候突发灵感,就会第一时间画下设计草图,不放弃任何一种可能。

  在日复一日的商讨、争执、设计中,德国红点设计大赛一步步向着红点团队逼近,而大家心中的“最佳设计”却还在酝酿中。

  5月的一天凌晨,一个令人难忘又意义非凡的时刻。

  当时,凌威还沉浸在创意设计的构想中。为了提神,他随手拿起桌上的瓶装可乐,“咕咚”地喝完大半瓶后,恍然记起女朋友的叮嘱:要少喝可乐,特别是晚上。

  意想不到的是,“可乐瓶”竟然出现在他的梦里。梦中的凌威刚打完篮球,很渴,就买了一瓶可乐,揭开瓶盖的一瞬间,却溅了一身的可乐。这时他猛地惊醒,坐起来思前想后琢磨,灵感一现:为何不设计一个示压的瓶子呢?他立即翻身下床,赶紧绘制设计草图,又通过电脑连夜设计概念图。

  第二天,团队成员围绕“汽水饮料气压过大而带来困惑”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市场中的饮料瓶盖均是同一种材质,当汽水饮料气压过大时,人们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汽水饮料喷得一身。正是针对这一现象,“示压瓶概念”一致通过。

  团队成员表示,在瓶盖中部运用一层特殊感压材质,它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发生形变,从而很容易让人在视觉上辨别出压力大小,以达到提示性作用,而这就是作品《Piezometer Alike 示压瓶》的创意得分亮点。红点设计大赛评判设计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创意。创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Piezometer Alike 示压瓶》的创意,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灵感。从这个角度上说,“示压瓶概念”正好做到了。

 

梦想始终在路上

  站在领奖台那一刻的情景,团队成员足足等待了两年之久。

  2010年,刚组建的红点团队毫无国际比赛的参赛经验,一切都显得生疏。“2010年的参赛,让我们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路子。我们开始积累经验、创作作品。”正如王身奋所说,在梦想追逐的路上,这群年轻设计师们,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毕业后在长沙创办卓尔谟设计机构的彭钟,对于选择1年后再次组织参加红点,充满了信心:“一年下来,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坚定,也更加成熟了。”

   事实的确如此。为了克服跨年级组团带来的不便(彭钟毕业在北京参加工作、凌威和王身奋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队员们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媒介,适时进行创作想法交流和信息共享。由彭钟负责组织,王身奋负责全英文资料的填写和作品的提交,凌威负责整个创意,熊玮龙、罗关、李柱、李婧四人全身心地投入。2011年,“国际设计界的奥斯卡”大奖顺理成章地被我校红点团队收入囊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两位主要指导老师尹建国、胡瑶,在组织学生第二次备战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意思维,他们转变思路,退居幕后,除了给予学生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外,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随着大赛的尘埃落定,红点团队的成员也将各奔前程。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在红点等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毕业后,凌威顺利应聘上了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工业设计师的相关工作;王身奋在北京找工作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放弃了高薪的平面设计工作,最终在全合木家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事自己喜欢的家具设计工作;熊玮龙、罗关、李柱则已签约三一重工,从事工业设计工程师相关工作;而李婧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虽然是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方向的工作,但是他们延续的梦想,始终是一样的。

  “我相信还会有很多人因为比赛而走在一起,因为都有一个梦想。这也注定会有更多的故事发生。”如彭钟所说,如今,红点凭借着它强大的魔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作为红点团队的指导老师之一,艺术学院院长杨国平教授告诉记者,艺术学院2012年红点参赛团队已经在组建中。他鼓励广大的学生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用热爱和坚持铸成金钥匙,去开启成功之门!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