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版画人生——记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获得者文牧江

  

 

  第一次见到文牧江,很惊讶!此人眼睛特别—感觉有火焰在燃烧。你看他一眼,一定不会忽略。文牧江个子不高,络腮胡子灭黑的,且粗而茁,有异人之相。文牧江有一股气场,气场张力还不小,漫溢在周遭的空间。这种张力提高了他的海拔和空间体积。

                       ——摘自叶梦《精神的硬度—版画家文牧江印象》

   “作品就是生活的写照。”坐在工作室的圆椅子上,文牧江说道。

  文牧江的工作室位于美术楼一楼。关上门,工作室立即陷入沉静。里面摆放着木板和版画,有点乱,有点满,但一切恰到好处。

不管有事没事,他每天都要来工作室,进行创作或仅仅是呆一会。

他喜欢把版画创作称之为“作画”。他说,真正的画家有社会担当,有历史责任感,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感情,严谨的态度,还有毛主席说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不被利益所驱使。当记者问道他自己算不算一个“真正的画家”的时候,他说:“我只是个业余画家,但是我画的是人生。”

 

  世相与发现

  2008年,云南省第一届国际版画展在全国征集优秀版画作品,文牧江把自己的《世相》系列五件作品都寄了过去。之后他没想太多,直到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世相二》荣获金奖并被邀请参加开幕式。他的第一反应便是问:“金奖有多少个?”对方说道:“除了一个国外的,国内只有你一个金奖。”此后,《世相二》多次获奖,并多次在国内国际上展出。 

  《世相》系列的诞生源于文牧江发现了一种新的作画方式。

     在以往的创作中,他发现作画时木板的肌理有时会无意地出现在画作中。有一天他突然想:有没有可能把它表现出来?他开始琢磨这个问题,并通过传统套色技法不断地进行尝试。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但他仍一张张不停地往木板上尝试,效果渐渐出来了,木板的肌理,伴随着油墨味,显现在纸上。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一种新的作画工具—钢刷。虽然这不是版画工具,但是却弥补了雕刻刀在细节上难以做到柔和过渡的缺点,能展现出木板纵横交错的纹理。这个发现让他很是欣喜,在他看来,这是版画本体语言上的一大突破,“就像龚琳娜一样,为什么她的歌能吸引那么多人,因为她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在制作过程中,他很注意处理每块木板的肌理与画面内容的融合,“肌理加形象加语言技法的结合,才能造就完美的作品。”

  课多,创作任务也很多,文牧江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上课与创作。他常常调侃自己,说自己叫“文忙”—文盲的文,忙碌的忙。对他来说,一年到头都是没有节假日的,画画、创作就是他的休息,“放假不用干其他事,就用来画画,多好!”他把画画作为他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不吃饭就会饿,而不作画,脑子就会荒。”

  他喜欢忙碌的状态,停下来就觉得很无聊。在每一次的发现与发现后的不断探索中,他的创作似乎行成了一个个无休止的循环,从开始到了结,再从了结到开始。他在不停地寻找新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现手法。他在不断继续,直到做到极致。“不管做什么,你只有做到极致,才能成功。”他说,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最难忘、最痛苦、最深刻的经历往往带来反思,而这份痛苦,“放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快乐。”

 

  镜像与真相

    他喜欢新的观念、新的计划和新的面貌。现在《世相》系列已经有了三十多张,而文牧江已经停下来了。“不能老做一样东西,老想一个问题。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了结。”

    有一次,文牧江在使用复合板作画时,突然发现,纸上总会有一些很图案和纹路。他把复合板拆开,发现里面每一块板子都会有自身的肌理与粘合的痕迹。他突然觉得,这就是木板本身的真相。这个发现让他在探索版画本体语言的表现上,再次拓展了版画印痕的概念。他也受到启发,“就像这块木板一样,我们平时看到的东西,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在变化,时间在流逝,真相是被掩盖住的。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镜像。对任何事情都要去找寻真相。”

   于是文牧江开始他的新的创作—《镜像》系列,在《世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隐藏物质的躯壳之下是怎样的灵魂,凌厉的眼神下又是怎样的内心,而现实社会的本质又是什么?如果说《镜像》在表达技巧上有所突破,那么在思想反映上,依旧是在不折不挠地坚持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本质需求。这些都属于对“真相”的探索。

    当记者问文牧江是不是特别喜欢观察人时,他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有时候反而会刻意让自己不去观察人。他觉得更理想的状态是,在很随意的状态下,突然迸发出灵感与兴趣。

 

  自然与自由

  对于自然的东西,文牧江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热爱。他的创作宗旨是“顺其自然”,充分利用好目前的条件,把手中的工具发挥到极致。其实,“顺其自然”达到一定层次,就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活动了,可以突破工具、材质、技巧的限制。

    对于文牧江来说,“自然”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不受外界干扰,不刻意追求名利与金钱。“艺术作品必须给人带来思考,引导和感悟。”当创作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时候,他便在创作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与呐喊。

    文牧江小时候在隆回的山里长大,对于那个成长过的地方和那群曾生活在身边的人,他有着深刻的感情。

  比起单纯的民族风情,他觉得更珍贵的是少数民族的内心状态。在创作时,他没有刻意将少数民族置身于繁华的都市中,而是在青山秀水间加入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飞机的影子,用来指代现代文明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一种惊扰。然而面对这种惊扰,当地人的眼神里却透露着惊奇、向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自己的文化正在被同化。“民族文化该如何继承与发展?”他给这系列的作品命名为《清风掠影》,想让大家看到这个严重的问题。

    走出乡村,他转而开始关注城市。他感到,现代人有很大的压力,很多人很浮躁,也有很多人很无聊,尽管如此,他还是想展现出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精神面貌:面对压力,坚忍从容地去面对生活带给他们的一切。在《世相二十六》中,他刻画了一个带着口罩的女人。他说戴着口罩蕴含两层意味,一是为了表现一种“不看,不听,不说”的状态,暗含克制、隐忍与适应;同时把矛头暗指当下的热门话题:环保。口罩暗示着一种拒绝,一种无声的反抗。

  “其实作为画家,我们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提出问题,让大家关注到问题。”

  “文牧江很像一个煤矿工人,在他固定的巷道里埋头不断向纵深开掘。”曾经有人这样评论文牧江。他的学生也说,他其实是个挺平淡、有点严肃的人。

  或许就如他所说,他只是个“业余画家”,但就像他喜欢的一首诗一样:“静卧听溪流水急,闲坐临窗对月愁。且看浮云笼洁月,敢求玉兔驻梦乡。”他心里有一团火焰,在他有点与世隔绝的工作室里,燃烧出一个“画画的人”对现世的思考。

    文牧江,湖南隆回人,199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2012年获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2010年获湖南艺术年展金奖,其作品两次入选观澜国际版画展、三次入选全国版画展。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