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爱心加油站系列报道一】“六年里,你们是我唯一的亲人”——我校法学

 

  编者按:如一首飘扬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情感的慰藉;似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始终相信爱的力量!校报特开设此系列报道,愿我们循着爱的足迹温暖前行。

 

  每周三晚下寝室收集废品,周日早晨七点集合前往湘潭市区周满珍老人家,买菜、劈柴、谈心……下午赶回学校吃午饭。自2006年开始,这成为我校法学院志愿团成员每周最固定的行程。

 

  今年初,所有志愿团成员为这位已经忘记了自己生日的孤寡老人“庆生”,十平米的房间里老人双手合十,在一群“儿女”的簇拥下潸然泪下。熙熙融融,真情默默,一份坚持了六年长跑、架在老人与志愿者之间的“亲情” 在此刻融入了微微烛光中。

 

悉心照料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家住湘潭市雨湖区文运街的周满珍现年85岁,丈夫去世后便孤身一人。2006年开始,她每天起床必做的事情就是撕一页黄历,盼望着星期天的到来。志愿者王磊告诉记者,老人别的东西没了不会催,但每到日历快撕完的时候就会很着急。

 

  在老人的厨房里,堆积着十余米宽、三米高的干柴。劈柴,成了志愿者每周照顾老人时必做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一到老人家就劈柴?”面对这个问题,王磊的回答朴实而动人。老人家常年无人串门,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居委会才会过去问候,“男生在屋外劈柴,女生就在屋里做其他家务,我们屋里屋外地走动,想让老人觉得她不是一个人,我们一直陪伴着她。”

 

  志愿团的成员大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形形色色的校园活动总是让学生们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那么每周去探访的人员怎么安排?现任团长胡涛透露,志愿团采取自愿原则,谁有时间谁去。虽缺乏强制性,但每周探访的志愿者总会有十人左右。

 

  早晨7:20集合前往文运街,在附近的菜市场按量为老人选购好一周的菜。除开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这些最固定的项目之外,志愿者平时对老人的关照更是无微不至。2010年年关临近时气温很低,老人脚上却还穿着破旧的帆布鞋。在给老人搓手时,王磊发现她的双手冰凉,便赶忙跑到商店从收废品赚的钱中抽出一部分为老人购买了棉裤和棉鞋,唱胜男还从宿舍拿了一床被子送给老人。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在周满珍老人的房间里,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志愿者们用收废品赚取的钱购买的。

 

  志愿者对于老人的关照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上。在一次探望时,老人神情恍惚地坐在门口望着墙壁上落满灰尘的丈夫的遗照,不时发出叹息。志愿者黄斌观察到后马上放下手头的活坐下来,握着老人长满硬茧的双手,层层硬茧刺着皮肤,就像一根根针扎在心上一样,黄斌内心波涛汹涌。一老一少经过数十秒无声胜有声的对视后,黄斌起身从墙壁上取下久未擦拭的遗照,用干净的抹布擦洗后重新挂了上去。事后,黄斌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周奶奶物质上的难题,更要让她的内心世界跟闪闪发光的镜面一样明晃晃,亮堂堂。

 

苦中作乐  坚持只为奉献爱心

 

  志愿团现有成员70名,2010年开学后,大一新生接过上届志愿者的接力棒,开始资助老人的生活。每周三晚上,同学们兵分九组,前往北区千余亩的校园宿舍收集废品,空闲时间再把废品送到校外。这样收废品、送废品的日子,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坚持了六年。

 

  王磊入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不过回忆起收废品的时光他却满是感慨。碰到过哪些尴尬的事情?王磊说,有些同学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一次下寝时,高年级学生不开门还大喊“志愿团是打杂的吧”,“那时心里特别难受,有一个同伴听了之后坐在地上,身子微微颤抖着,我们都在旁边安慰她,等她抬头时眼圈红红的,那时我们大家都笑了。”这个来自北方的男孩看上去格外爽朗,可同所有志愿者一样,内心也有不可触碰的一寸田地。

 

  每个月收四次、卖两次废品的过程虽然艰苦,但始终是志愿者们大学生活的组成部分。叫别人过来收矿泉水瓶6分钱一个,自己送出去2.6元每斤。经过一番商议,志愿团成员决定定期把所有废品送到校外的废品店去,这样一来每次卖废品时总能多赚几十元钱。学生模样的人推着装满废品的三轮车在校园内的回头率可不是一般的高。王磊说每一次送废品时大家都会自我解嘲,“一次两个男生推着三轮车大声喊着‘今天你开奔驰,我开宝马’,喊着说着也就乐呵了,浑身都是劲。”

 

  由于收集废品耗时耗力,2011年开学后的第一次团成员会议上,一名女生提议所有成员集资。这一提议不仅没有得到赞同还被全票否决。“收集废品是我们志愿团的一个传统,如果集资的话那6年里所做的全都失去意义了,我们希望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王磊说。

 

  “科大每个志愿团都有自己的特色,关爱留守儿童、爱心义卖、送信、图书馆书籍整理等等,每一个志愿团用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志愿’二字的真谛,我们其实只是学校志愿大军中细小的一部分。”第十六届团长于彬对于志愿团行动意义的定义极其微小,在他眼中,既然自己的身上贴上了“志愿者”的标签,就应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延续爱心 事迹动人成校园偶像

 

  法学院志愿团究竟为何会有此举?于彬说事情还得追溯到2005年。

 

  2005年9月,时任团长的于彬主动联系到湘潭市窑湾社区,建立了定点服务基地。由于服务对象较多,收取的团费差额较大,2006年志愿团决定通过收集废品的方式资助窑湾社区的定点服务对象。这一举动从2006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不过后来因为社区居民搬迁,资助对象比较分散,就定点资助周满珍老人了。”于彬介绍。

 

  如今的法学院志愿团经过六年的成长,已经将“社会公益”四字深深地融入了骨子里。志愿者们不仅照顾周满珍老人的生活起居,每周日,他们还会前往湘潭市窑湾小区为七八个家境贫困的孩子提供家教服务、添置学习用品。这些活动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

 

  胡涛介绍,校外废品店老板了解到志愿团卖废品是助老支教后,主动到学校门口收取志愿者的废品。被感动的不止是废品店老板,文运街附近市民也都赞叹不已。已经在文运街工作了六年的环卫工人罗新生告诉记者,他每周都能看见志愿者来看望周满珍老人,欣慰之余,罗新生还向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值得敬佩的!”

 

  法学院志愿团的事迹在学校流传开后,引起了一阵热议,志愿团也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已经毕业的科大学子在学校新闻网留言说,“回头看看自己的大学生活,除了扫扫大街,实在想不起来自己还参与了什么公益活动,我应该向他们学习。”校内许多志愿团也主动与法学院志愿团联系,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合作。一种沁心脾、暖人心的志愿精神正在校园内蔓延、生长。

 

>>新闻链接:

 

爱心助力:4名学子捐赠12000元奖学金

 

  近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国奖爱心捐赠仪式上,2010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汤迪莎、范佳、王海燕、谢志力四名女生每人主动将3000元奖学金捐赠给学院的“爱心基金会”。虽然捐赠的金额占到奖学金的近三分之一,但是她们表示,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同学,让她们很开心。(杨倩雯 李姝)

 

伸出援手:救火不留名,企业来校表谢意

 

  3月31日,湖南康星连锁有限公司代表专程来到我校,对我校2007级艺术学院学生符俊1月20日在该公司仓库起火时及时报警,为其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的高尚行为表示感谢。当天,符俊看到大火扑灭后就默默离开了。公司通过市消防队找到他的电话号码,并得知他是我校学生。(荆莹)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