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我的工作就是让生命更加美好!”——记校附属医院院长王莎

 

正忙着给教职工做脑血流(经颅多普勒)检查的王莎医生      吴立强/摄

 

  这是一个温柔的冬天。虽然已过立冬,阳光却暖暖和和地照着科大的一草一木,带给科大师生无限的温暖,恰如此刻正忙着给教职工做脑血流检查的我们的主人公科大师生眼中的好医生、校附属医院院长王莎。



     “病了就找王医生”


  王莎医生从医30余年,在我校附属医院已工作12年。这12年间,她一直坚持在门诊值班,做一名临床医技医生。在她的病号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病了就找王医生。”


  “十年前,我得了一种叫神经末端的无菌炎症,手脚不灵便,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协和医院的医生告诉我‘这病没法治了,就连国际上也没什么特效方法。’而王莎医生却让我站起来了,生活也能自理了。”离退休教师张静的老母亲深情诉说着她与王医生的故事:那是1998年,王医生刚来校医院理疗室工作。了解张母病情后,她并未轻言放弃,每天下班后就上门给老太太进行穴位注射,常常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这样风雨无阻地干了大半年后,张母竟能拄着拐杖到校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了。每次治疗结束后,王医生都会安排老人静养一会,然后扶她下楼,一直送到平坦的大道上……  


  还有一位老人也常来校医院打针、做检查。后来她一进门就说:“我要找王医生!”因为这位老人上一次检查就是王莎医生给做的。老人说:“王医生就像自己的女儿,不嫌我脏、不嫌我麻烦,还给我穿衣服、给我送药……”


  这样的事情在王莎身上,确实数不胜数:一位青年教师的母亲腹部疼痛难忍,王医生立即安排了医院最好的医生帮忙诊治;学校一名普通老师的小孩得了重病,家境困难,王医生立即捐出了爱心款。她还时常帮困难学生垫付医药费,为住院学生送午餐。为了使患者能够及时联系上自己,王医生还坚持24小时开手机。


  提起王莎医生,不少患者对记者竖直了大拇指,“王医生真的是一个难得的好医生,她用技术治病,也用爱心在治病。”一些患者动情地说:“我们只是普通的患者,却能得到她这般耐心、细致的治疗,这么温馨的照顾。在这个越来越计较回报的社会,王医生的服务真让我们暖心!”


  一些患者病愈后把自制的泡菜、野菜馅饺子送给王莎医生以示感谢;一名患者的母亲经常打来电话问候王医生,请她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还有一名患者病愈后把一封《为王莎医生叫好》的感谢信贴在了校医院的墙壁上……


  王医生说:“每一位病患都是我的亲人。当你面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孩子的时候,还会嫌他们麻烦、嫌他们脏吗?还会不去关心他们吗?替患者解除痛苦,是我最快乐的事。患者们一句‘谢谢’、‘辛苦了’,就是他(她)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本能和责任”


   采访王医生前,就曾听很多师生谈论她在运动场上抢救一心脏骤停老师的感人事迹。


  “那个老师心跳和呼吸都停止了,你还做了那么久的人工呼吸,你不害怕吗?当时是怎么想的?”  

 
  “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本能和责任,我是情不自禁地做这些工作的”,王医生说,“当时参与抢救的还有我的好几位同事,我们做的都是普通医务工作者应做的事,但老师和同学们却记住了我们,记住了这件事,让我很感动。那些日子,目睹抢救过程的很多师生给我打来电话或是留言。走在路上,也有不少师生说‘你们真了不起!辛苦了’。做为一个医生,能够得到大家的如此肯定,这比得到什么都要令人欣慰呀。”


  或许,相对专业医院的医生,校医院的医生直面这种死亡的机率会比较小,但当非典、禽流感及甲流等疾病肆虐时,他(她)们也时常面临险境。在校医院工作12年间,王医生就经历并参与了学校这些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每次面对被传染的危险,她总是挺身而出,第一个送患者去隔离区接受治疗,并多次去疫区接回我校实习生。


  甲流爆发期间,校医院一天最多接收了发热病人182名,60多名病人须住院治疗,还有几百名学生须留观。身为院长的王莎立即要求党员医务工作者先进发热隔离区,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这时候,20支国家首批发放给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甲流疫苗紧急运送到校,但我校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有43名。有限的疫苗如何分配?王莎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提议非党员医务人员先注射,并第一个表示退出注射。在场的所有党员没有任何异议。前来检查甲流防控工作的副市长,看到发热医院及学校的防控工作做得既细又深且实,就对王莎医生说:“你们医院的工作做得不错,你们辛苦了!”


  到殡仪馆的追悼会现场进行保健,是校医院医生又一次直面死亡。不过,考虑到人们一般比较忌讳进殡仪馆,所以多年来,每当学校有老师或是家属去世,要开追悼会,身为领导的王莎医生便把这种“保健机会”留给了自己。2008年,是王莎医生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她一共到过13次殡仪馆。那年初,最最疼爱她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所以,每参加一次追悼会,王医生的心里都会无比难过,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来。可一想到自己的职责,她硬是一次次挺了过来。


  “服务,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岗位,最能让你有成就感。”王医生不仅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副校长胡石其多次在后勤工作会上强调的服务理念,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



“莎莎贴心”暖人心


  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王莎的同事亲切称呼她为“莎姐”。“莎姐是我们的知心大姐,是我最亲的大姐。”回忆起王医生对自己及重病的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照,苏小燕医生顿时泪流满面。


  王莎不仅是同事的知心人,更是广大师生的贴心人,有人称王莎医生的贴心为“莎莎贴心”想你所想,想你所未想,深得人心。


  在王医生办公室门上,记者就发现了一块“院长去向牌”,正面写着:开会\去北校医院\外出公事,急诊、要事请打电话82903**\1397528****;反面写着:请稍后,外出办事!急诊、要事请打电话82903**\1397528****。  


  学校不少老师都收到过王医生的短信“附属医院温馨提示:近日天气炎热,又逢期末工作繁忙,请您注意防暑防病,尽量少熬夜按时吃饭,勤洗手多喝白开水,饮食宜清淡少油腻,空调房每天定时通风,有慢性病按时服药,如有医疗保健方面的需要,请与我联系!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安康!”、“附属医院温馨提示:近来天气潮湿,病菌易滋生,室内可用空调加热干燥……特别是注意小儿春夏季常见疾病的发生如手足口病、水痘、季节性腹泻等”……短信容随季节变化,大家称这些这些贴心的短信为“莎莎短信”。


  校医院副院长周临生告诉记者,“王医生自从成为医院的领导和学校每届双代会、每届党代会代表后,更是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四处奔走,为给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费心。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国家信息发展部为医疗仪器缺乏的地级城市无偿资助价值20多万元的经颅多普勒后,便立即赶往北京,经过反复沟通,终于运回了一台珍贵的经颅多普勒。”


  机器运回来了,“麻烦”却也随之而来。经颅多普勒只有王莎一人会操作,且医院仅有的一名医技医生也病休了,全院只有她一人懂心电图、X线机、B超机和经颅多普勒等多项设备的操作。这几项工作全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作为医技医生,王莎参加了每年8000多名新生、7000多名毕业生的体检放射工作,x光机的强大辐射使她的头发严重脱落。我们家的下水道,因为她大把脱落的头发常常被堵。08年全校教职工健康体检时,她每天要给50多人做经颅多普勒检查,这些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那段日子,她脸色苍白,精神疲惫,天天头痛,止痛片几乎替代了她每天的饭食,每天回到家,她就倒在沙发上睡着了。”谈起妻子,蔡旭康教授几度哽咽,不时用纸巾擦拭着泪水。


  2010年全校教职工健康体检工作又开始了,虽然今年基本在市医院进行,但1600余名教职工脑血流(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工作还是由校医院做。看来,王莎医生又得忙上几个月了。


  “忙碌过后,我喜欢静静品读泰戈尔的诗作,特别喜欢他笔下‘足步虽小,但是拥有足下土地’的小草,绿油油的小草虽然卑微,但生命力极其旺盛,我的工作就是让生命更加美好!”


  走在洒满冬日暖阳的校园里,细细品味王医生这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话,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无限温暖与感动。

 

 


相关附件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