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乘风破浪终有时 教学园地勤耕耘——记人文学院院长谢奇勇博士

  在明湖畔人文学院办公楼里,我们采访了我校2005年度“教学优良榜”教师、人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谢奇勇博士。如约来到谢院长的办公室,他正很专注地与同事谈论着工作事宜。不便打断他的工作,我们在门口稍等了几分钟。这是面对着明湖的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干净明亮。从门口望过去,办公室布置得十分简单,但桌上堆放的层层叠叠的资料和书籍、开着的电脑无声地向我们倾诉着它们主人的忙碌。走进办公室,谢院长和蔼的笑容和热情的招呼让我们感觉如沐春风。他脸上一直挂着的可掬笑容以及我们对他执著精神的感动,伴随着这次愉快谈话的始终……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谢院长早年艰辛的学业路程与追求人生理想的“坎坷”经历将这一番古语诠释得淋漓尽致。


  1958年,谢院长出生在湖南省一个小县城——新田县。1975年他高中毕业,“文革”并未结束,他被下放到农村搞生产,从此,他开始了三年的“知青”生活。像是触动了记忆的弦,回忆起“知青”下乡时那段辛劳的日子,谢院长显得饶有兴致,立即打开了话匣子。谢院长当时分配在一个林场,要干的活就是每天扛着锄头上山栽树,“那个年代不比现在,白天干完活,晚上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我就写日记、看一些能看到的书报。”谢院长沉浸在回忆中,笑着对我们说。下乡时谢院长随身携带了一些中学课本,加上知青点上为数不多的书籍,爱读书的他就用废木材做了一个简易小书柜,把这些心爱的书籍都收集起来,装订好,存放在一起。久而久之,他的小书柜成了大家的“图书馆”,谁想看书便找他借。夜里熄灯后,若是碰上一本好书没来得及看完,或者是日记没有记完,他就“挑灯夜读”,用自己制作的照明工具继续奋斗。说是照明工具,实则就是他自制的一盏小煤油灯,甚至还称不上灯——一个墨水瓶、一根棉线、一个盐水瓶盖再加上煤油就是他的“灯”。乡下蚊子多,他看书写字就把煤油灯放在蚊帐里,日子久了,他的蚊帐也被熏得黑漆漆的了。“那时候的《春潮急》、《艳阳天》、《毛泽东选集》等一些书到现在我还保留着。”谢院长说。也多亏了那些书籍,才让谢院长没在“文革”期间荒废了学业。


  1977年恢复高考,他努力复习,成了全乡镇五十多个知青中唯一一个考上了大专的人,之后却读了中等师范学校,想着要不断提高自我,他在参加两年工作后又毅然参加第二次高考,却差本科线5分,于是读了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参加了全省成人教育考试,终于考上了当年的湖南教育学院。在这艰辛的求学途中谢院长当过小学、中学语文老师和教务处主任,在担任高三语文教师与教务处主任期间,他又开始为考研而奋斗,但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英语,英语成了他考研的拦路虎,在不懈的努力下,他连续考了四年后终于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站到了湘潭师范学院的讲台上,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考博的道路。因为英语基础不好,“散步都听广播练听力”,但英语还是让谢院长考博考了两次,2003年他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谢院长如此坚持参加三次高考、四次考研、两次考博?谢院长解释说:“个人的不断提高是我的追求,给自己画的圆越大、上的台阶越高,接触外面的世界也就越大,人也就越充实,这样一辈子都心安理得。”

 

老师心中常存责任感    学生终将受益匪浅

  谢院长从刚开始的讲师,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再到现在的人文学院院长,身兼教学、行政和科研数职。一路走来,敬业如他、踏实如他、执着如他,兢兢业业。工作学习中的“拼命三郎”,面对采访时依然是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形象,这种状态,正如他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一样,虽有压力,但有条不紊,冲劲十足,乘风破浪行驶在最为准确的航向上。他凭着渊博的学识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本着对学生负责的认真态度,成为我校2005年度“教学优良榜”上的一名教师。


  谢院长现在担任人文学院本科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等课程的教学,硕士研究生“语言学与语文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着二十几年教龄的谢院长,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对于如何上好一门课程,他自有一套“法宝”。他认为搞好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要有一本好的教案,要用心做一份好的课件,还要编好一本教学辅导书,老师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上好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谢院长的学生告诉我们,谢老师会花很多心思讲课,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他身上的敬业和认真的态度。谢院长也曾担任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如《语文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与《汉语方言调查》等。对于选修课的开设,谢院长也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每一门选修课都将出一本自己编写的教材。在科研方面,最近,谢院长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新田县乡土话研究》。


  紧跟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建工作步伐,人文学院以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工作小组牵头,带动全体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与整改工作。谢院长在2005年和今年5月担任院长以后分别担任了人文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建工作小组组长和领导小组组长。期间,他为评估做了许多工作:开展动员大会、督促工作、整理汇报材料等,至此,在谢院长的带领下,人文学院评估准备工作已开展到第三个阶段。去年11月和今年5月已接受学校专家组的两轮自评,自评后,谢院长根据学校专家组的意见,详尽地将学院在评估评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的指导意见以及学院应做的具体整改工作等整理成汇报材料,并召集全体教师召开反馈意见会议,提高每个人对评估的重视与认识。


  正当我们准备要结束采访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谢院长开着的电脑上显示着很多个以人名为文件名的文件夹。细问之下才知道,那些文件夹是谢院长为指导毕业生论文而建立的,他为他指导的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文档,每个学生的文档里都记录着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详情。他给指导的20几个学生都作了名为《学生毕业论文进展表》的表格,将表格细致地分为“选题”、“提纲”、“参加辅导次数”、“当面指导次数”、“初稿指导意见”等很多栏。在这些进展表中,还详尽地记载着谢老师用红色字体与学生黑色字体的对话,这些对话都是谢院长从与学生之间发的E-mail中摘下来的,作为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的参考。这其中有学生的问候及疑惑,有谢院长答疑解惑和对毕业论文的初稿、二稿、正稿以及对三次稿件的修改意见与指导意见,有谢院长的严谨细致、严格要求,还有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很多毕业生出去找工作了,有的交完初稿就出去了,他们人不在学校,我就用E-mail与他们及时地沟通,了解他们的近况,指导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拿到毕业证,在毕业论文上花多少时间都不为过。”谈到学生,谢院长难掩内心的激动。在办公室或在家,只要有空他便打开电脑,通过邮件的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除此之外,谢院长还要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他说,哪怕再忙,这个环节是不能疏忽的,如有些国际音标的发音与写法、某些方言的发音、以及涉及论文关键或重要的内容必须进行当面指导,将问题分析透彻。在他精心设计的进展表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有些论文后面的括号里,用红色字体标记“已进行当面指导”。这也让我们不禁感叹:何等的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写毕业论文那会我老埋怨谢老师太过严厉了,但现在想起来,正是他的那份责任心才让我学会了很多。现在我仍然经常与他联系。”他的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这样动情地说道。


  墙上挂钟的指针向六点渐渐靠拢,我们的采访接近尾声。谢院长却丝毫没有离开的的意思,他淡然一笑,说:“还要等几个学生送毕业论文过来呢!”虽已离开谢院长的办公室,但心中对他身上那股执着与严谨的感动和钦佩之情却是愈渐浓烈。夕阳西下,我们仿佛又看见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那个还在忙碌着的身影……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