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见证·十年


展青春雄风,筑科大华章。

                                           ——题记

  见证是一部永不停止的相机,见证是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见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卓越功勋。十年一瞬。科大十年的光辉历程见证的了科大坚定而又执着的脚步。十年的栉风沐雨让我们对科大有了新的视角感受。
  
  两院合并见证了湖南科技大学的成立,磅礴而大气。200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的盛夏,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正式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那是科大历时性的一瞬。偏重理科的工学院与偏重文科的师范学院握手言和使科大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科大的成立注定是不平凡的,展示出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与大气。两元合并见证了科大的崛起与腾飞。
  
  环境的建设绿化见证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底蕴与内涵,高雅而丰富。“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不仅仅是写文章时的一句提点金秋的名句。它在科大不是虚幻,而是真实存在的风景。校园里满园的桂花飘香与浓郁的学习氛围,优雅的书生意气相得益彰。烘托出雅墨科大的氛围。寒冬腊月所有的植物都失去了色彩成为一片灰暗。但在科大的辣妹园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色。腊梅迎风而立,坚忍不拔,在一片灰暗中彰显自己的色彩。这也是科大内涵的体现。每到天真烂漫的樱花开放的时节。樱花园就吸引着无数人为之伫足。科大的樱花园是校内外有人赞叹的对象。人们留恋樱花丛中的美景人们因樱花而喜乐,科大因人们而朝气蓬勃。科大的美景是科大发展的观望树见证了科大十年的沧桑与辉煌。
  
  本科批次的生机,见证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发展,坚定而迅速。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一瞬。科大已经走过了起步的十年。十年历程,十年沧桑,十年的风雨日光,过程艰辛而充满喜悦。十年内本科层次生机,这昭示着科大综合实力的提升,与省内其他几所高校相比,科大虽说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发展最快的。科大的实力在逐步提升,距离在逐渐缩小。这是科大品质的体现。“不怕差,就怕停滞不前。”以发展的眼光治校,才能长治久远,走向发展的康庄大道。本科批次的提升见证了科大的霸气与实力。
  
  科协挑战杯的获奖见证了湖南科技大学创新与挑战,新颖而奇特。在开学典礼和科协挑战杯介绍大会中鉴赏了创意人的风采。他们不是奇思妙想,花样百出的聪明人,不是像爱因斯坦、霍金那样智商特别高的人,他们是科大平凡的学子,只因有一颗创新的心,一股挑战的热情。让自己的学的东西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知晓“科大梦,我的梦”的内涵,让科大的精髓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体现。他们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享受崇高的荣誉。这是科大十年发展的硕果。科协挑战杯的冠军也正向我们一步步走来。科大的发展是由我们每个学子组成,科大成就了我们,见证了我们,我们见证科大。科协挑战杯的获胜见证了科大的英姿与灵气。
  
   博士点的验收与增加见证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师资与能力,雄厚而宽广。“经世致用”的准则,“惟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校训,时刻回响在耳畔,并且时刻践行着这一准则。科大务实而不浮夸,勤奋而不耍滑。师资力量的雄厚,教学器械的完备使莘莘学子不断获益,教学实力强大使学生处于较高的水平。科大博士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彰显了科大实力的提升。“雅墨科大,意蕴十年”深刻的展示了科大的内涵与底蕴。科大是我的家,我为家园的繁荣而奋斗。博士点的验收不是终点,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一个起点,一段新征程的起航。博士点见证了科大的追赶与跨越。科大是我的家,我为家园的繁荣而奋斗。博士点的验收不是终点,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一个起点,一段新征程的起航。博士点见证了科大的追赶与跨越
   
  团委、学生会的发展见证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全方面发展。协调统一团委、学生会是隶属于科大的组织,使科大学子在学习之余参与活动,锻炼能力,还有志愿团的志愿活动让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更加意义非凡。科大十年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方便不断完善逐步加强,上升到一个宽广的舞台。“向日葵女孩何平”是科大的荣耀更是科大完善的标杆。她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接受省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她也是一个平凡的科大学子,但她能在学习之余发展其它,见证了科大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爱心。十年的风雨历程使科大更加完善。团委、学生会的发展见证了科大的激情与完美。

    从两院合并到环境绿化的发展,到本科批次的提升,到科协挑战杯获胜,博士点的验收,再到团委学生会的全面完善。科大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十年的风雨沧桑。科大十年,点燃了我的激情,点燃了我的梦想,科大十年的历程让我对科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让我的梦想,在科大的校园里更加明朗。我会用我的奋斗与拼搏书写科大下一个十年的精彩篇章。

  万语千言道不尽众人情谊,零星点点诉不尽恒古情怀。
  
  读完见证,心已醉了。
  
  我是科大人

                                               (我校新生写作赛二等奖作品)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