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随笔

美丽背后的担忧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自是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文化在渐渐消褪,成为遗产,发源于湖南省泸溪浦市镇的辰河高腔便是其中之一。

821日,为了响应学校“三下乡”活动的我们,踏上了前往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的道路。怀着激动心情,去挖掘辰河高腔的根文化。

到达已是第二天,在那里我们见到了辰河高腔剧团演员,他们虽然年龄有老有少,但是身材都是高高瘦瘦的。他们排演时,走姿、甩袖,那流畅利索的动作都别具一番风味。花旦演员杨军凤说,她最喜欢《大红袍》,那戏中李慧娘不畏艰难,寻儿十载未曾放弃,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盼得儿归。一个人再苦再累,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她说这话时,面颊微红,带着乐观的笑。这就是辰河高腔的魅力吧:传递正能量,塑造人的精气神。

然而,剧团演员收入微薄。辰河高腔剧团的行政副团长告诉我,这个剧团的人,无论是演员还是行政工作人员,每月的工资都只有900元。我听了这话后感到十分吃惊,副团长接着说:“所以这里的每个人基本上都有副业,白天学戏,晚上打工。”那么既然辰河高腔已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认可并保护,为何还会出现如此尴尬的资金问题呢?若是没有资金的支持,怎么能让这些从事辰河高腔的工作者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进行创作呢?那么辰河高腔又该如何沿袭传承下去呢?

俗话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演职人员关于辰河高腔的创新问题的看法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不能变。因为戏曲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唱腔,那是一种听觉艺术。若变了,又和当今泛滥成灾的流行音乐有什么区别呢?若不创新,这早已落在时代之后的艺术又该怎样为当今时代的人们所喜爱呢?没有了市场,艺术便被孤立了,无人欣赏的艺术,终会失去价值。

面对人才的缺失、观众认可度低、地方剧种的限制、快餐文化的流行等问题,等那些辰河高腔的传承人相继离世,剩下的,会不会只有老旧的戏照呢?不仅仅是辰河高腔,那些古老的戏种,那些被冠以“非遗”称号的老文化,在这个都把遗失当成了常态的时代中,它们的明天,又该何去何从?

上一篇:石花 下一篇:别把冷漠当理性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