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随笔

张爱玲与母亲

9月30日,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生日。跨越百年的风风雨雨,围绕在张爱玲身上的纷扰与争议从未停息。但是即使她知道了,她大抵也不会在意那些,正如她最著名的那张照片一样,高昂着头,只给人展示她清瘦的鼻子和线条流利的下颌角。张爱玲从来都是骄傲的,出身高贵名门之后,又天资聪颖年少成名,唯独除了在母亲面前习惯性地低头之外。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脱胎于旧式家庭的新女性,她幼年缠过小脚,结婚后曾走出国门留学读书。接受过西方先进思想,沐浴过欧风美雨后的黄逸梵最终因无法忍受和丈夫的婚姻而离婚。1924年,黄逸梵出国时张爱玲尚在襁褓不能言语。1928年,黄逸梵回国,再次与女儿相见,她对女儿说的第一句话是:“怎么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这句话对于一个渴望母亲关怀的幼童来说是很重要的,可见母亲绝不是不爱她的。


在没有离婚之前,黄逸梵教张爱玲弹钢琴、学英文。为了让张爱玲上学,黄逸梵不顾丈夫的反对和他大吵,“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必也正名乎》。在离婚协议中,黄逸梵坚持写明,张爱玲进学校、受教育,都需要先征求她的同意。张爱玲逃出父亲家门之后,也是母亲接纳了她,尽管那时母亲的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她给了困窘中的张爱玲两个选择,拿一笔钱读书或是嫁人。“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


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自她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小团圆》取材于张爱玲自身,相当于她的半本自传。里面的母女二人,蕊秋和九莉,几乎就是张爱玲和母亲的侧写。九莉也曾努力讨好母亲,希望做到母亲“心目中的女儿”。


有一次母亲节,九莉在街上看到一朵芍药,觉得很像母亲就买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拿回家里,“卸去白纸绿纸捲,露出花蒂,原来这朵花太沉重,蒂子断了,用根铁丝支撑著。”以为会被母亲骂,耳朵里轰然声巨响,魂飞魄散。连母亲的话都想好了:“你有些笨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连你二叔都还不是这样。”“照你这样还想出去在社会上做人?”


还有一回蕊秋请客,饭菜上桌之后才发现缺一把椅子,九莉自告奋勇拖过来一张沙发椅,母亲却不领情,觉得丢了脸,当着所有的宾客骂道:“你这是干什么?猪!”这在其他人家里是寻常的母女拌嘴,可对于敏感的张爱玲来说,却是极大的伤害。


1957年,黄逸梵在英国重病,临终前,她给张爱玲写信,希望女儿能到欧洲见她最后一面。彼时张爱玲颇为困顿而无暇自顾,只能拒绝。作为回应,她随信寄给母亲一张100美元的支票。在《小团圆》里,张爱玲剖析了自己,并表示自己并不想要小孩,“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黄逸梵去世之后,张爱玲继承了母亲所有的遗物,她的丈夫赖雅在日记中惊讶地说居然有那么多珠宝。那一刻,张爱玲会想什么呢?她是否会想到那一年的母亲节,收到花之后,母亲很温柔地对她说:“不要紧,插在水里还可以开好些天。”她还亲自去拿一只大玻璃杯装了水插花,搁在床头桌上,那花一直开了两个星期才谢。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