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随笔

高考1977

 

七月,对于高三学子来说,查成绩的时刻或许比高考战场上更紧张。但无论怎样,木已成舟,总有人收拾包裹去复读,也有报了提前批的学子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正憧憬着两个月后的象牙塔。

    回想四十八年前,
1977,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是重大的历史转折。《高考1977》这部电影为了解中国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的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而获得了自由与解放的故事,讲述了一代知识青年在东北农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悟,并通过不同情节的穿插道出了对那个特有时代的迷茫。1977,高考中断11年后,让已经耽搁多年的知识青年们又可以通过高考去改变人生与命运,他们对于知识充满着渴望,也对这个政策充满着感恩。


      看到这里,我对过去充满后悔,一年前,每天面对小山般的试卷以及父母源源不断的唠叨,我对高考充满了排斥与恐惧。我开始和同学们“吐槽”,或是讥讽或是怒斥,在各种渠道表示我们强烈的不满,甚至想如果取消高考那该多好。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了高考的重要性,它是中国社会最真最纯的净土,肩负着筛选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让无数无权无势的以及农村学子得到实现梦想的机会,通过学习去改变命运。

      这部影片还勾画了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陈甫德。他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历史反革命,为了女儿陈琼能够参加高考,不远千里奔赴东北农场送来一套复习资料,却遭到了女儿的一声质问:“我需要的是一张你不是反革命的证明!”在那个年代,亲情变成了奢望,最后父亲为了解决女儿的出身问题,竟然假冒国家干部私刻国家印章。对于此事,并不能单纯地去说谁对谁错,这或许只是历史的恩怨,是时代环境所造成的无可奈何。

       亲情于今天而言,其实也有它的无奈。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并非妄谈。在现代,孩子们奔赴外地求学,还算年壮的父母们辛苦赚钱,徒留老人们在家日渐老去,却还守着家门,等待着离家燕子们归巢,享受那短暂得可怜的相聚。年复一年,直到小的大了,大的老了,老的去了。

   《高考1977》除了跟有共同经历的人寻找那段特殊的回忆,其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对人生积极的态度,告诉世人要铭记过去,那些艰辛、那些岁月并未失去其特有之价值。当代人,有着美好的生活,更要有信心与勇气,去战胜那未知的困难。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