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同志们:
本次“双代会”是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之后召开的,会议开得很紧凑,很成功。回顾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们觉得既紧张又欣慰:紧张的是,全校师生员工一年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不顾严寒酷暑,加班加点,为以评促建工作默默地奉献着。欣慰的是,以评促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学校呈现出“人心齐、人气旺、事业兴”的良好局面,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的以评促建工作、学校发展和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目前,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喜人的局面,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查找差距,更要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性,及时思考和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提高、质量、特色”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总揽学校工作的全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层次,增强办学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是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这恰恰是我校的薄弱环节,所以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既是学校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同时,从国内外高校成功的经验来看,研究生是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举全校之力,抓住国务院第十一次学位授权的机会,力争取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因此,我今天想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
一、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战略举措
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战略基础。2005年党中央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站在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针对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状况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己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容应对时代的变化,永远不落后于时代。
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标志。团队内成员之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相互间的思想交融和学术交流能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反过来成员的个体意识又丰富了团队组织观念,促使团队工作灵活、敏捷和高效。因此,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设好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团队。
我校自成立以来,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硕士授权点由6个增加到45个,省级重点学科由3个增加到5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由1个增加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已有2个,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翻番。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单枪匹马搞科研的现象比较多,即使已形成的学术团队与高水平创新团队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普遍存在着研究方向不集中、学术力量分散、优秀的领军人物还不多、学术创新团队所应有的团队精神还未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成果还不多、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还有限,难以产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如果说过去的学科建设与科研运行机制以及政策导向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也能够适应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话,那么今后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把握学校发展的新阶段,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抓紧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打造一批有优势特色、有创新能力、能协同发展的优秀创新团队,使学校的科研工作从“游击队作战”发展成“集团军作战”,这样才能使科研实现跨越发展,才能使学校增强办学实力,迈上新的台阶。
二、创新团队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目标
所谓创新团队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以共同的学术兴趣和志向为基础,为实现某个学术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正式群体。学术创新团队一般应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念是团队之魂,它激励着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融合到群体中去,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互补的素质。团队成员之间的学识、技能和素质不是随机的或是简单的不同,而是互补的;三是民主的氛围。高水平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做到尊重科学,崇尚民主,直言不讳,广纳众议,不搞“一言堂”;四是良性的机制。团队应形成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机制;五是出色的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决定和影响着创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六是创新的学术成果,这是学术创新团队成功的标志。
根据学术创新团队的基本特征,我校学术团队建设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