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学科建设

突出南方采矿特色——矿业工程学科建设调研侧记

“作为具有相对较长办学历史和一定行业优势的学院,我们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努力突出矿业工程的‘南方特色’,‘突出亮点、扶强补弱’,为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的建设工作全力以赴。”在记者采访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时,院长王卫军第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
  “学院发展着重于学科特色建设,以学科特色建设促进学院发展”。能源人正是紧抓矿业工程学科“南方特色”的建设工作不动摇,努力优化学术队伍,提高科研水平,丰富科研成果,广泛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扩大学院影响,努力做好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的建设工作。
 
以行业优势培育学科特色
  我国是煤炭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同时也是矿难大国,煤矿生产事故频繁,尤其是南方煤矿。一直以来,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矿井瓦斯突出、自燃发火、矿井突水、冒顶等灾害严重,事故频发,勘探和开采难度大,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困难束缚着我国南方煤炭行业的发展,各大煤矿经常停工停产、望“煤”兴叹。在这种情况下,新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迫在眉睫。
  这本是一个让各大科研单位大展拳脚的好机会,然而又正是因为南方煤层条件复杂,缺乏相关资料,科研难度大,短时间难以出成效,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所都把南方复杂煤层开采研究看作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各大煤矿的求助只能“爱莫能助”。
  创建于1978年的矿业工程学科,是原煤炭工业部所属高校在南方地区唯一以煤矿开采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南方煤炭行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矿业工程学科“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不敢做”,看准了当时国内在南方煤矿开采与安全生产上的技术瓶颈,凭着在煤矿研究领域的人才、经验、设备优势,以及对自身科研实力的自信,在国内同行诧异的眼光中毅然开始了“南方复杂煤层开采”领域的漫漫征程。
  跑矿区、下矿井成了科研人员的家常便饭,他们经常背着沉重的检测设备深入矿井几百米,不分昼夜地勘探、测量、统计、分析,在艰苦的开采一线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学院当时的情况几乎是这一个老师刚从矿井回来,另一个又提着设备去矿区了,大家都没有想过什么荣誉、利益,想的就是怎么把这块‘硬骨头’早点啃下来。”回忆起当时下煤矿的情景,能源学院副院长赵伏军感慨万分。
  矿业工程学科致力于南方煤炭开采的研究,围绕南方煤炭产业链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目标,开展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针对南方煤层的特殊性,重点在复杂煤层开采技术、软岩动压巷道支护、煤矿瓦斯灾害预防、矿井水害控制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矿业工程学科在南方煤炭工业发展和安全生产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卫军很自豪。如今,矿业工程学科突出的“南方特色”,让同行们对这支三十年前“做傻事”的科研队伍刮目相看。
 
以科研专长凸显学科特色
  学科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着“南方特色”进行,无论是学科研究方向凝练,科研人才引进,还是科研项目申报。
  近三十年来,学科的科研队伍以湖南、江西、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南方省区煤矿开采为工程背景,围绕南方矿区开采过程中的科技难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形成了南方复杂煤层开采、南方煤矿灾害预防与控制、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地表沉陷控制与保水开采、矿山职业健康与环境控制等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我们要大力引进‘南方特色’科研人才,确保科研队伍有充足的‘后劲’,这样才能保持我们的优势,才能与时俱进。”王卫军这样说到。学院在引进人才时,考虑的是能够充实“南方特色”科研队伍的人才,只要在科研方面有专长,就会千方百计争取引进。比如在中南大学即将博士毕业的赵延林,理论功底深厚,主攻方向为渗流力学,能够加强地表沉陷控制与保水开采方向的科研力量,但他的爱人不能随调。“我爱人不能一起去科大,我很有顾虑,学校综合考虑,放宽政策,给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很愿意去科大工作。”电话那头,赵延林很开心。
   “为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本学科拟在各个方向列出项目指南,限额纵向项目申报,符合项目指南优先考虑推荐、资助;围绕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每年申报一批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与省科技厅、教育厅的联合基金项目必须符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在矿业工程学科建设规划中,记者看到了纵向科研项目申报将集中突出“南方特色”。
  横向项目也是如此。学院历来鼓励教师开展煤矿行业的重大横向项目的研究,争取重大企业合作项目,并鼓励各学科人员申请专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尤其是近十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冯涛教授的带领下,全体教师不懈努力,矿业工程学科取得了一系列耀眼的成果:
  优化了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采煤法,首次提出了深井动压软岩巷道围岩内外承载结构耦合稳定理论,开发了固帮强顶深井软岩动压巷道底鼓控制原理和技术,其成果获得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出了新的煤矿突水防治技术原理和方法,并研发了一套矿区水害防治探测仪,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解决了矿岩动态特性测试中存在的振荡问题,提出了冲击加载合理波形和反演设计方法,创新了冲击破岩加载装置,并应用于国内外多种霍布金逊(SHPB)试验机上,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产学研结合发展学科特色
  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尽了古今怀才不遇的故事,而矿业工程学科这一匹“千里马”却没有苦等“伯乐”上门,而是主动出击,积极将产学研相结合,让科研成果创造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学科依托“南方煤矿安全绿色开采技术创新基地”(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煤矿安全开采技术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与各大企业、矿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提出并解决南方煤炭行业共性技术和前瞻性关键技术问题,并以此为依据,积极调整学科科研发展方向和教学改革方向,使产学研贴合于南方煤矿生产现实,进一步发展学科特色。
  许多煤炭企业成了学科“南方特色”的受益者。近年来,学科与南方省区的20多家企业合作科技项目10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
  湖南湘煤集团下属的土朱矿矿区曾出现+50水平的软岩煤仓峒室支护问题,由于公司缺乏相关技术人员,问题困扰公司半年时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公司了解到该学科拥有十分深厚的南方煤矿科研“功底”,主动找到学院寻求帮助。学院立即派专家组前往矿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先进的支护方案并进行现场指导。两个月后问题顺利解决,至今峒室情况良好。
  湘煤集团金竹山矿业公司董事长张华伟感激地说:“湖南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的专家为我们公司解决了许多的技术难题,推动了公司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是我们的好顾问。”生产一线的工人也有很多感触,“劳动量减少了,待遇提高了,我们从心里感谢科大的专家。”
  2008年,我校与湘潭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两型社会”协议。矿业工程学科主动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积极引导教师把纵向科研项目向横向领域延伸与拓展,校企联手攻关,为企业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与湘潭平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矿用智能局部通风系统及装备”、与湘潭市昭山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生物质能开发集成技术示范工程”等项目,为湘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煤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尝到了矿业工程学科特色的甜头。矿长培训班、“653工程”高级项目等为我省煤矿开采、科学管理、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
  “这几年,省内煤矿安全生产有较好的改善是跟科大的努力分不开的。”在“653工程”高级培训基地揭牌仪式上,湖南省人事厅副厅长赵永杰充分肯定了学科在湖南煤炭行业取得的突出成绩。
  作为培养将要走上矿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人才的学科,学科积极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进行反馈调整,并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把学生送到生产实际中去“拉练”。而毕业生们也因为掌握先进技术而被用人单位当作“宝贝”,许多毕业生短短几年就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
   “有成绩,也有不足,”在谈到矿业工程学科特色时王卫军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说,“还要突破‘标志性’的成果;科研队伍仍需加强,特别是博士生导师队伍。这些都是我们将来一段时间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
  将特色学科打造成学院的“金字招牌”,这正是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工作“特色”,他们将特色学科建设视为学院发展的“助推器”,当作撬动学院前行的“杠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