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学科建设

摸底子,明思路,酝酿科学发展大手笔——学科建设专题调研侧记

绵绵春雨浸润着科大的一草一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这所园林式的高校,更加美丽。

  校园里,有一行人,行色匆匆,边走边谈论着。走近了,依稀听到“学科建设”、“问题”、“解决”、“科学发展”等字眼。

  这行人,正是由校党委书记肖国安、校长田银华带队,有关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他们的目的地是四个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单位。

  自2008年底博士授予权建设单位以来,他们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确定与实施博士授予权单位建设规划。于是,便有了这次学科建设专题调研。

 

以人为本: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

  “求贤若渴是我现在的心情”,商学院院长刘友金急切地说,“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师资队伍。我们最需要的是高水平人才。”

  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在学科建设综合系统中,人、财、物、科研、教学、成果等要素缺一不可,但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遵循“立足内部,借助外力”方针,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投入约800万元引进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本校教师,鼓励提高学历和职称。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发展势头良好的教学科研队伍。

  尽管采取了种种举措,但是对于一个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中的地方院校来说,仍然很难吸引和汇聚高水平高级别的人才,学术梯队也需要进一步构建。

  “引进高水平人才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举措,不仅要引进博士、博导,更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学科办主任高文华的心情也很急迫,因为师资队伍亟须进一步优化。

  “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师资队伍主要是‘总量与梯队’还需要充实与完善。”他告诉记者。应用经济学现有教授23人,博士25人,在读博士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7人。所有学科既要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也要通过“青年教师成长助推计划”、访学、进修、合作交流等措施,充实队伍数量,构建学术梯队,优化队伍结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筑巢引凤,巢了学科建设这个巢,希望能引进拔尖人才”。肖国安诚挚地说。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切实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在切实稳定好现有学术骨干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现状、特点及需要,采取灵活务实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芙蓉学者”、“湘江学者”。对于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甚至可以采取“特事特办”政策,为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条件,让他们在这儿“生根开花结果”。

  在招贤纳士上,田银华的态度很坚定:“为了学科建设,为了高水平人才,我们绝不吝惜。今年在学科建设上投入了1个亿。”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学校来说,下这么大的决心并非易事。在学科建设这盘棋上,田银华更多地是考虑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的“将”、“帅”领袖作用。

 

突出优势:强化学科特色

  “矿业工程学科将在建设期内进一步强化‘南方特色’。”对于能源学院院长王卫军来说,矿业工程博士授予权建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科特色”。

  矿业工程是我校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也是原煤炭工业部属高校在南方地区唯一以煤矿开采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三十年来,学科围绕南方矿区开采过程中的科技难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显著的“南方特色”(即南方煤炭开采技术特色、南方煤矿安全管理特色、南方矿山装备设计与制造特色)。其成果在湖南、江西、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的煤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学科特色对于学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和保证作用,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学科竞争中,特色学科由于研究领域的独特性,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学校历来重视培育和发扬学科特色,要求各学科根据现有基础,将科学研究与我国、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来,提高学科方向的集中度,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特色。

  调研中,我们看到四个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都在培育和彰显自己的特色。如机械工程学科,在现代矿山装备设计与制造、机械设备健康维护等方面颇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性主义的特殊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应用经济学学科在粮食安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相对于博士点验收的要求,除了矿业工程具有较强的南方特色外,其它学科特色仍然有待挖掘、培育和彰显,学科方向仍需进一步凝炼。

   “学科特色要立足现实,要根据我们的优势提炼学科方向,学科方向和方向下设专题都要切实体现我们的学科特色。”刘德顺告诉参与调研座谈会的院长和学术骨干,学校对学科建设支持的力度会紧密结合学科特色情况,“学校将围绕学科特色,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开拓创新:突破标志性成果

  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53项,发明专利47项,学术论文7700余篇(SCI、EI、ISTP收录931篇),学术著作140部,科研项目1099项,教研教改课题360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与全国300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合作600余项……一连串的数据表明了科大人近五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研究分析数据,科大人清楚地认识到,科研成果的层次和级别还有待提升。

  “只有获得高显示度科研成果,在建博士点才有可能验收通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带头人,刘建武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中的比重。他认为,要想顺利通过博士点验收,各学科必须拿到高级别的项目和项目成果,发表高级别的论文,获得高级别的奖励。

   “我们要借博士授予权建设的大好机遇,开拓创新,突破标志性成果,尤其是前瞻性的代表学科前沿的成果。”肖国安语重心长地寄语各位院长和学术骨干。

  大学从来就是探索、发现、传播新知识的场所,开拓、创新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构筑具有前瞻性的学科高地更需要开拓创新精神。

  在田银华看来,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只有开拓创新,凝神聚力,着眼科学研究前沿,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发挥群体攻关优势,积极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奖励,才能实现科研水平质的飞跃。

  为此,学校重点将从四个方面提升科研水平:一是增强科研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工业、安全生产、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注重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研发。二是突出科研的前瞻性。立足学科发展前沿,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重大计划项目,积极争取综合性、跨学科的大型横向项目,力求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三是注重科研的创新性。鼓励对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转让和推广应用,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申请专利和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四是谋划科研的持续性。建立健全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凝炼研究方向,汇聚创新人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统筹兼顾:有所为,有所不为

  “优先建设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我们恐怕要受冷落了。”采访中,部分非博士授予权建设学科的老师有自己的担心。

  10大学科门类,45个硕士授权学科,75个本科专业,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此,田银华解释道,“我们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好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关系。”他认为,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制订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3年建设期,实现博士点顺利验收通过,是短期目标,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科的发展。学校资源有限,为了保障学科建设的成效,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按照学科比较优势和非均衡发展原则,在一段时间内里,学校只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博士授权建设学科、支撑学科适当倾斜,确保博士授予权的顺利获得。

  “风物长宜放眼量”,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学校将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多方筹措资金,每年投入学科建设专项经费4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实验条件和图书资料改善等方面。今年投入1个亿,其中就考虑了非博士授权建设学科,对这些学科在申报奖项和项目、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极力支持。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加快步伐、一鼓作气、百尺竿头,争取博士点零的突破。”肖国安知道科大人是明智的,对学校科学发展的道路了然于心。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是我的使命和生命价值所在,而博士点给教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位参加调研座谈会的教授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调研结束时,天空放睛了,春光明媚,樱花如锦。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