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是2004年中共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在博士、硕士学位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条件,并将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态势,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是我们必须自觉承担起的政治责任和学术任务”。法学院吴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到。
记者: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我国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能简要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吗?
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首先要处理好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现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生命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且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科学。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要突出它的科学性,把它作为一门学科去加以研究。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科学真理,才能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个学科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才能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记者:学科与学位点的建设重在从实际出发,明确学科定位,凝练学科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点的整体要求,学院在哪些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呢?
院长:我院已有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他们分属于政治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学科是“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总体上说,法学院的硕士学位点建设以及重点学科的发展,已经为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和完善学科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长期的研究积累中,我院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视域,掌握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二级学科框架内凝练了三个主攻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二级学科框架内,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个方向。该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托,深入地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政策演进、基本规律、主要经验,在理论界较早地进行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开展了社会主义特色的国际比较研究。该方向还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框架内,凝练了“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个方向。该方向针对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上互动素材为研究依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网络文化内涵、构成、特征、功能,先进网络文化的弘扬、消极网络文化的抵制等方面理析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系统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网络文化培育机制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框架内,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这个方向。该方向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在批判地吸取西方相关的理论成果和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科学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方向之一。同时注重从哲学上澄清和分析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假设,在整体上把握社会运动及其运行规律,进而在微观层面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度保证社会合目的、合规律地发展。
记者:这些研究方向应该形成了一批既能代表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又能反映学科的质量和水平的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吧?
院长:风霜雪雨,春华秋实。我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道路上已经步入正轨,取得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0余部,编写教材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18 项(国家级1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21 项(国家级3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员在《求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软科学》、《道德与文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刊物和报纸发表论文60多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刘建武教授著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国内第一部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体系来研究的专著,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的先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著作一等奖;《党的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获2008年湖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刘建武教授独著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在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上,以宋元林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集体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网络文化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2008年湖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这个方向,以吴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GDP崇拜到GNH关怀——社会发展理念转变及其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
同时,《执政为民论》、《毛泽东思想研究纵横》、《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等一批专著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论纲》、《深化和谐社会理论研究,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党的执政资源体系及其优化》等一系列代表性论文,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理念研究”两个专题系列论文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
记者: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成绩的取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能谈谈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吗?
院长:具体说来:一是明确加强领导是前提。学科建设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校领导多次深入到学院实地调研、指导工作,想方设法为我们解决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难题;学院领导集思广益,并且发动全院教职工积极献计献策,上下一盘棋,形成共识与合力,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深入人心。二是明确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科建设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队伍。一流的学科,是靠以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一流学科队伍支撑的。我们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创新团队的扶植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与科研队伍。一方面,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多种措施,选拔一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尊重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传帮带、参与和承担相关科研课题、做访问学者等有效措施,加快对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步伐。三是明确科学研究是支撑。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在科研立项、经费资助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制订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并加大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四是明确研究基地是保障。研究基地既是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工厂。目前拥有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省委宣传部,2000年)、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基地(湖南省社科规划办,2004年)、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省委宣传部,2007年),为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硬件基础。另外,在加强“内功”修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对外交流。像2006年8月与中央编译局联合举办“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2007年5月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中南地区党史研究交流会”,2007年11月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联合举办“哲学与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研讨会等,不仅促进了我校专家学者与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更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
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有了更大的学科发展空间,但也不乏诸多的学科建设“瓶颈”。下一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是什么呢?
院长:如何抢占学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组建创新团队以推动协作攻关,如何拓展一级学科建设的空间等问题,都是今后需要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的。今年是我校学科建设力求取得新突破之年。学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统一规划以及一级学科建设标准,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把学科建设好,为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