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钟新谷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学科建设的相关材料;厚厚的一叠项目申报表、合同书引人注目。
“这些成果,是我院学科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的最好见证。”钟新谷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采访随着他的介绍一气呵成。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扩大社会影响”
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困扰科教界的共性问题。为何好端端的“靓女”难以抛出“绣球”,为何墙内“梨花满园”,墙外却不“浓香扑鼻”呢?钟新谷分析道:“目前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观念上仍停留在国际国内的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至于如何顺利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要么热情不够,要么畏难怕烦。这样导致了一些高校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
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倡导专家学者走出校门,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把工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作为科技攻关首选的“桥头堡”,以此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钟新谷介绍说,校领导对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视,多次到学院调研,强调要实行开放式办学,鼓励老师们积极与企业联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院坚决贯彻学校的办学方针,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扩大社会影响”确定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和始终不渝的坚定理念。
学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请学校科研处充当“红娘”,通过多种渠道让教师的科技成果与企业“联姻”。二是利用假期,带领科研骨干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三是利用校友的关系,邀请相关企业参加科技成果洽谈会,实现了由“先出成果再找市场”到“主动从市场找项目”的观念转变。四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做了“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的良性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
“科研成果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学院在完成各类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不求大,不求全,坚持树立品牌意识,立足湘潭,面向全省,并逐渐向广东、广西、湖北、贵州、四川、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北京等省市区辐射,逐渐在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控制、结构振动与控制、高性能混凝土、深基坑与支挡结构、结构损伤与检测、隧道施工技术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科研成果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架好桥是我们的主攻方向。”钟新谷如是说。学院一直保持着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控制方面的传统优势。据钟新谷自己介绍,他牵头完成的“湘潭湘江三大桥单列实验及施工控制”项目,对湘潭三大桥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字模拟,由于施工监控指令准确、计算合理,为湘潭三大桥直接节约资金300万元;2006年10月湘潭四大桥的顺利合拢,标志着他承担的“湘潭四大桥主拱节段焊接应力及疲劳特性分析”(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跨400米)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王修勇教授参与完成的“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依托广东省佛山平胜大桥工程,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独塔、混合梁、四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创造性地解决了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建设中的诸多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其参与完成的“柔性桥梁非线性设计和风致振动与控制的关键技术”,课题应用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第一座现代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和第一座主跨400米斜拉桥——武汉二桥等20多项重大桥梁工程建设提供了急需的关键技术。这两项课题成果分别荣获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
“铺好路的工作同样十分重要。”地下结构与地基基础研究是土木工程学院的另一个特色。近几年来,随着基坑规模的日益扩大,因设计及施工上的原因所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开挖面积的增大,使这一课题的难度更加突出。该研究方向系统研究了影响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众多模糊因素,建立了四层深基坑支护方案模糊BP优选神经网络模型和DEA模型,从而为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方法。由高文华教授主持的深基坑支护与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据98年10月以来的统计数表明,运用本项目成果后,累计为公司新增利税420多万元,并为公司节约投资230多万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桥好,路好,还要隧道好。”目前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过多依赖于经验,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践。针对此情况,通过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相似模拟试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了隧道动态施工力学规律,揭示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变形、受力机理及规律,为隧道施工工序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根据对衬砌结构所进行的现场动态测试,采用小波分析和动力有限元分析,揭示了高速列车通过隧道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为列车提速后隧道设计与安全运营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近年来湖南省内所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服务和科研项目也均有土木工程学院的参与和贡献。
此外,学院加大了科研的对外辐射力度:完成了广东佛山平生大桥节段试验、洞庭湖茅草街大桥静动力分析、贵州六盘水麒麟特大型建筑群设计、江苏南通新江海河大桥施工监控、江西赣县供水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洛湛铁路永州段隧道施工超前预报、常张高速公路质量评定等40多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主管学科建设的院长,钟新谷的观点是“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此,学院把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第一要素,大力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创建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结构以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创新团队。
钟新谷说:从2001年开始,土木工程学院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我们现有的博士中,有2/3以上是靠我们自己培养的”,“这批培养出来的人才,瞄准学科前沿,面向社会需求,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
不仅如此,学院结构工程学科教师还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多名,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平均每年有20多位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有多名教师在国际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结构工程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权申请学科之一,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和博士为主干的学术梯队。
这支正在蓬勃成长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积极寻找科研方向和合作伙伴,整合力量,合作攻关;主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帮助解决应用技术问题,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广泛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规划、决策咨询以及各种软科学研究,努力担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为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师资人才基础。
“科技成果步入市场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这么做既能让科技成果转化少走弯路,又能衍生更多的科研课题,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钟新谷喜滋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