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来校讲学






419日上午,“人文大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85讲于立言楼B4-1会议室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来我校讲学,以《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为题展开讲座。人文学院语言系教师代表、16级语言系全体学生到场聆听,讲座由人文学院徐前师教授主持。

 

讲座上,朱冠明从语言功能和语义结构两个部分展开,从“是”到哪里去了、“這”从哪里来的、“這”的字源和语源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近指代词“這”的来源及其历史源流。朱冠明认为,近指代词“這”字源于“是”字,“是”字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都是常见的指代词,从唐代开始,人们就放弃了对“是”的偏好,而“這”这个指代词也从此登上历史舞台。而关于“這”是哪来的,朱冠明指出,“這”字早期是在北方使用的,较早的用例出现在中唐时期。

 

关于“這”的字源,朱冠明认为“這”来源于“適”。他采用列表格比较字形的方法,将“這”“適”的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书法进行了对照。“‘這’和‘適’在隶书、草书的字形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這’是从‘適’演变而来的。”朱冠明说。而就“這”的语源来源“是”,朱教授主要从“這”与“是”的语音关系、用法比较、读音等方面进行分析解释。他指出,由于语音的弱化于浊音的清化,二者的韵母和声母都发生了变化,使得两个词的语音趋同。

 

最后,徐前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朱冠明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了感谢与赞赏。徐前师坦言:“朱教授是教育部认定的最年轻的长江学者之一,在语言学方面有着独特见解和深入研究。听完今天的讲座,相信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获益匪浅。”

 

16级汉语言一班田梦琴听完讲座后颇有感触:朱教授的讲座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我以前不知道的关于字的知识,也让我明白了语言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你研究的题目的广度,而是研究的深度。朱教授依据的字源和语源,从语音和语法的角度研究了之间的关系,并且朱教授讲的也很通俗易懂,在有些地方特意做了讲解方便我们理解。

 

16级汉语言专业田思琦也不由的感慨,朱冠明教授研究态度的严谨认真 ,从字源 、语源 、字形方面分析近指代词的来源,论据充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新闻链接:

朱冠明,1973年出生,湖北省公安县人,祖籍安徽凤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94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词汇语法史和佛教汉语。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2012年获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