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时许,逸夫楼405办公室的门微微敞着。电脑屏幕上,连串的英文缓缓滑动,李雄正在审阅SCI检索国际期刊的论文。处在而立之年的他,已是20余个SCI期刊及多个国内核心期刊的审稿人。
出生于1984年的李雄,2012年博士毕业,随即成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同时也成功蜕变为高校“青椒”。
近年来,科研经费难觅、职称晋升通道拥堵、教学工作量大、生活压力大……这些高校青年教师的“囧像”频现公众视野,“青椒”成了网络戏称占据高校大半壁江山的青年教师的代名词。
当高校“青椒”的幸福感指数直线下降时,李雄却凭借着出色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在2015年评上了副教授。他始终相信,只要有责任感,用心去付出,那么获得学生的肯定、职称的晋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去年9月,李雄多了一个头衔——15级信息安全二班班主任,“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李雄许诺了,也尽心守护这个“家”。助班刘悦回忆,军训期间,李雄常常到场探望并与她交流学生情况。军训合影留念时,不巧李雄出差在外。坚决不愿缺席第一张“全家福”的他,通过电话提议在合影中留出一席空位,回校后让摄影师拍了独照P到合影里的空位上,“雄哥真的很用心。
中秋节自己掏钱给全班买月饼,期末考前下寝询问学生是否买好回程车票,学生生日时陪全班一起出去聚餐,班会讲完正事就和大家唠嗑……谈起班主任,15级信息安全二班全员都亲切地称他为“信二36只的老爸”。
从学生工作上获得幸福感的同时,李雄也明显感受到日常时间愈加碎片化,而这给钻研学术、撰写论文带来了挑战。“青年教师是推动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年轻人不承担事情,那谁去?”李雄思考着。安逸与挑战,他选择了后者。
尽可能将周五至周日连成一串完整的时间,沉下心查资料、写论文,是李雄的“妙招”。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SCI检索国际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论文30余篇……短短几年内,李雄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看似顺风顺水的背后却隐藏着“几把辛酸泪”。
2014年初,李雄向一国外英文期刊投稿,连续被拒三次,陷入修改、投递的循环。历时两年有余,今年最终入选SCI期刊。这样的经历不在少数,从最初焦急等待到如今的潜心“修炼”,李雄的心态也愈加良好。面对当前高校“青椒”面临的学术压力,李雄尝试着“为压力找一个平衡点,将其转化为动力”。他把朋友圈中同龄的优秀人物作为努力的标尺,向高质量、高水平看齐,“成功没有捷径,只有沉下心去努力付出,才会有幸福感可言。”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万启常评价李雄为“一个有所思且有所为的青年教师”,“思想向上有活力,做人行事像老教授般踏实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