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在我校俱乐部上演了一部以“仁义”为主题且地方味儿十足的湖南花鼓戏,一个满怀正能量精神的马翠花从俱乐部的舞台走进广大师生的心里。
现场座无虚席,老少兼有,许多观众都表达了对该次戏曲的热切期待。校党委副书记朱川曲与观众一起观看了此次精彩的现场演出。
小民马翠花进城记
舞台上,退伍军人马翠花,是个从“仁义村”出来到城里谋生的农民工。来到城里,马翠花的生活坎坷而艰辛,他为路人到下水道里捡车钥匙,为小区居民爬上树端抓猫,收留病倒街头的流浪孤儿,跳进洪水营救落水孩童……一路走来他收到的赞美寥寥无几却一直怀着一颗“仁义”的赤子之心。
随着剧情的发展,山洪的爆发和马翠花奋不顾身的救人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牛飘飘看到深爱的人马翠花消失在山洪中而悲痛欲绝,引得现场观众不禁唏嘘。在邻居们一边唱着长沙弹词,一边为马翠花的追悼会排练时,他却意外归来。最后“飘飘,翠花”有情人终成眷属“你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从此开始幸福生活。”观众自发的站起来为演员欢呼喝彩,演员与观众达到情感共鸣。
观众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笑着、思考着,表演过程中多次爆发出不自觉的掌声与欢笑声,高潮迭起。一名十岁的小观众胡名睿甚至兴奋地说:“这比喜羊羊与灰太狼还好看!我最喜欢马翠花了,下次还要看!”在无形中,有关仁义道德的理解传送至观众心底。
拼接穿插式现代化唱腔更赢人心
整场表演中,演员们都用地道的长沙腔调和别有风味的花鼓腔调来讲述故事的发展。悠扬的长沙山歌,铿锵的长沙弹词,活泼欢快的安童调。演员们在台上又唱又跳,生动形象的演绎出了每个角色独特的人物性格。
虽然说是用湖南花鼓戏来诠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却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保安”“小区业主”“卖烤红薯”等等与以往传统花鼓戏完全不同的词汇的出现,让在场观众也更加感觉亲切。
认真仔细地观看完全剧后,老爷爷段金坤高兴地表示“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有趣的花鼓戏了,湖南话讲起来就是韵味!”湘方言以其独有的地域特色,明快幽默的表达,给人以熟悉亲切的感觉。
不只是追梦也为文化传承
湖南花鼓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在百年历史的沉淀下,不断打磨创新,在现代社会也散发出独特的风采。一场场的传统文艺演出,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绽放着她的魅力光彩。
从马翠花的扮演者张小虎表示:“希望以一场场的表演,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花鼓戏贴近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文化标识。” 从事戏剧20年,张小虎为了传承花鼓文化打磨着戏剧的每一个细节,眼神、唱腔、服装……花鼓戏排练和演出的两年时间里,张小虎一步一点在改进。
趴在戏台下看得津津有味的科大附小四年级学生胡民睿说笑嘻嘻地说:“我觉得这个比喜羊羊和灰太狼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