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已是立冬过后的第八天,置身广州,却恍若盛夏。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终审决赛的我校师生12人精神抖擞,憧憬着为期5天的比赛。下车后,项目成员邝永健急忙细数着行李,13件行李里装满了布置展区的材料和工具。
此次国赛,我校共有三个项目入围,两个项目获得现场展示资格,分别为哲学类“戏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以湖南辰河高腔为例”和社会类“针对留守儿童心灵危机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模式”,它们将与来自全国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展开角逐。
第一件事是完成展区布置,时间只有一天半。
展区设在广东科学中心,离成员所在酒店甚远,来回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刚到展位G010,辰河高腔项目的三人邝永健、成亚倩和北京兆留厚顾不上休息,便开始布置。在一个月前,他们便开始了展区布置的讨论,展位布置工程量大。与设想不一样的是,展位两侧没有护板,这让成员们措手不及。
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在两侧自行装上KT板,方便喷绘的张贴。一头出外买板材,一头留下布置喷绘。先粘上泡沫胶,再小心翼翼度量,粘贴上喷绘,慢慢铺开,生怕有一丁点的褶皱……单这两项工作就耗费了一下午的时间,直到晚上九点闭馆时,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车回到酒店,还没来得及吃晚饭。
调试电视机、摆放光盘、粘贴展板……第二天从早到晚,分工协作,展位才布置完成。上午十时许,一行人来到展位,这让成员们喜出望外,湖南省团委副书记罗琼等一行人前来展位看望师生们。
穿着戏服的成亚倩细致地向罗琼书记介绍作品。“如何发挥青年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她指着桌上摆置着的4个专题片、54份漫画以及一摞画册、荣誉证书和报纸书籍如是说。罗琼书记看着精美典雅的展区,丰富的研究成果,甚是欢喜。“同学们的工作很扎实,也很有意义。”她希望同学们能一直坚持下去,矢志不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公开答辩的抽签仪式中,留守儿童项目抽中了公开答辩。“公开答辩是把双刃剑,临时发挥好就能搏得评委欣赏,否则就功亏一篑。”负责人谭玉脸上写满不安。
再细致过一遍ppt和答辩词,准备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指导老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清,参赛学生谭玉和高任连两个答辩选手忙到凌晨3点钟。稍事休息,一个小时后又匆匆起床,洗漱、吃早餐、调整心态……迎着朝阳,坐上第一列接送专车,便要开赴答辩现场。
“当你生活安乐的时候,有一群人却要忍受孤独和痛苦……”8分钟的展示,谭玉镇定自若,想要把所有的能量都发挥出来。台下师生为她们加油打气。“你们的项目进行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是在进行前进行预设,还是随着交流深入,伴随孩子的精神需求进行?”还好,评委的这些问题成员们早已有所准备,发挥不错。
11月18日早上7点半,28℃,太阳炙烤着土地。和其他穿着正装,扬起头试图让风吹走额间瞬间汗水的参赛选手一样,辰河高腔项目的三个成员摆弄着胸前的校牌,拿着面包点心,准备到广东科学中心参加9点开始的现场问辩。
到达展位后,邝永健和成亚倩将东西摆放整齐,忙碌布置好之后,便开始准备问辩,还与隔壁展位广西师范大学的选手短暂交流。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他们迎接着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一道工序。凭借着展区的美丽和选题的新颖,辰河高腔项目吸引着不少评委。二人分工协作,边讲解,边示范,细致地为评委介绍作品。
“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太多,这会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辰河高腔项目成员京兆留厚如是说。下乡调研、制作各种周边产品、拍摄专题片……起早贪黑,他们感受着辰河高腔的美丽与忧伤,为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他们所得到的,比想象中的多。
人来人往,邝永健坐在展位里,看着这奋斗两年的作品,感觉做了一件大事,那些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校对实践报告,为找到合适的打印店打印漫画而绕遍市区,下乡起早贪黑的点滴经历,在这时变得异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