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15年秋季运动会进行至第二天。14:25,天微小雨,气温13摄氏度,路上行人打着雨伞、裹着厚衣,在《运动员进行曲》催促下匆匆赶往现场。而住在八区的“玻璃女孩”廖莎莉安静地坐在床上,幻想着那里发生着的一切。
走进八区18栋,一股菜香味扑鼻而来,廖莎莉室友的妈妈正在做菜。这是一个特殊的寝室,两对互不相识的母女因为女儿的“大学梦”住到了一起,相互扶持。窗帘几乎遮满了窗户,寝室里温暖和安静。廖莎莉知道,不远的北区新田径场,运动员们肆意奔跑,观众们无拘无束地呐喊。翻看班群,同学们却很少在班群里讨论有关运动会的事情,唯一的信息是班群相册的一张图片,图片里同学们有的拿着口哨吹红了脸、有的使劲地拍着手掌拍,有的则挥动着红旗……同学们照顾着廖莎莉。
廖莎莉决定去现场看看。
小心地移步下床,廖莎莉拄着拐杖缓缓移动到门口,打开门,室内外温度的反差让她不禁紧了紧衣服。在四轮车旁,她紧握住扶手,左脚轻轻抬起、落下,右脚轻轻抬起、再落下,成功坐到后座。
还没到达现场,赛场上的声音便让人耳膜生疼。缓缓下车,人山人海的场面让廖莎莉有些害怕。在她十多年的经验中,“远离人群,注意脚下”是避免骨折的秘诀。母亲小心搀扶着她走向看台,不时轻声提醒路人注意避让。经过操场、阶梯,终于到了看台,廖莎莉又遇到了困难。看台上的栏杆阻挡正常人刚好,可是对她来说,却刚好到她的鼻子上,“我真的是和别人屁股一样高”,她笑着调侃自己,她只得扶着栏杆站着看比赛。因为病痛,她无法长时间的站立,只能站着看一会儿,再坐着休息一会儿,再站起来,如此往复。
场上进行着的是女子3000米长跑决赛。终于看上了比赛,廖莎莉显得格外高兴,她尽情呐喊着。但已经习惯了小声说话的她却始终无法将声音提起来,喊了几声后,她就感觉“嗓子有些嘶痛”。一位穿着绿衣服的肥胖选手正艰难地向前跑着,“像她这样,她跑3000米,其实就相当于别人跑4000米。”看着“胖选手”坚持跑完全程,她兴奋地说:“运动员的这种顽强拼搏、坚持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廖莎莉也想像她一样在赛场上尽情奔跑着,无论多难,廖莎莉一定会坚持跑到终点,终点前迎接她的,会是亲爱的妈妈和同学。
但是她不能,每当她走路的时候,她都会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给妈妈添加麻烦,脚一落地,她便无法做到不顾一切。廖莎莉患有脆骨症,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骨疾病。
从记事起,廖莎莉就始终未能摆脱“骨折”的梦魇。小孩“鸭子”学步,大致两到三岁。7岁时的廖莎莉却还在学,学会了一点遭遇骨折,又得躺在床上,休息了半个月,好了,一不小心又骨折。对于小时候的她来说,“姐姐在席梦思床的另一边跳,我在另一边都会骨折。”廖莎莉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接连半年没有骨折,她高兴了好一会儿,然而“一不小心踩到了柿子皮,狠狠地摔了一跤”。由于程度较深,她只得躺在床上休养一个月,连坐立都不行。“那时候自己真的非常伤心。”
尽管如此,廖莎莉却仍然无比坚强。患此病者,80%只有小学学历,她却坚持读到了大学。母亲无怨无悔陪伴自己,她心疼。“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要做第二遍的事情,自己绝不做,不给父母添麻烦。”廖莎莉不能洗衣服,但她却经常帮父母晾衣服;她无法煮菜,但她却经常帮父母事先做好饭;只要是在一、二楼上课,她就坚持不让母亲送,自己骑车过去。
身旁是尽情呐喊的观众,前方是努力奔跑着的运动员,廖莎莉看着他们,自己也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