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教师加速度”专栏走过20个日夜,起栏之初,16名年轻记者奔走相告,用拙笔记录时光,讲述故事。定题“加速度”,是想将镁光灯聚焦优秀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彰显榜样力量,温暖师生情怀。
一周前,我们发表谷洪波通讯《你的四年青春,有我始终相伴》。今天,当我们致力于关注一线教师,讲述一线故事时,这句标题仍是我们精神圭臬,我们勉力继承其志。四天前,《三十四年燃烧,永不灭的“红烛”》与读者见面。刘炳荣在三尺讲台演绎“育人半生”,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可这句标题仍在嗡然回响。
自开栏,文化人类学教授廖君湘关注着每期推送,他为专栏点赞“接地气”。他说,一群年轻记者通过去典型化的精致报道,表达出青年学生“需要什么样教师”的公众诉求。引领教师模范,深植校园文化,未来也将涌现出更多合民意、顺民心的有“爱”教育者。而他们,正将推动教学改革,于根上实现“教学相长”。
湖南科技大学新闻网、大学生通讯社公众号、新浪微博、QQ空间,融合四大新媒体,实现“加速度”全媒体生产、传播。本网累计阅读量达到4727人次,单期文章《李建生:离开热爱的岗位,我的人生无从谈起》,浏览点击1263人次。微信公众号推送五期阅读,总阅读量突破3000。
我们欣慰朋友圈“刷出”能量,这些声音,深情、坦然,而不造作。他说,一根粉笔、一副老花镜、三尺讲台上越发佝偻的身影,是岁月刻下的印记,学生有权利去知晓,育人者有资本被报道;她说,教师意味奉献、付出,俯首为牛,学生为天。转发是因为值得收藏,值得为你推荐,温情栏目阅览教师人生。
今日,“教师加速度”专栏推出第六位荣获“教学奉献奖”的教师——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胡辉。
【名片】
胡辉,男,土木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0年以来获得我校教学优良榜13次,2011年获第二届十佳魅力老师,2015年获首届教学奉献奖。在美国教育型研究杂志The Physics Teacher 发表第一作者教研论文2篇,在国外SCI源刊发表第一作者科研论文23篇。30多年里,他一直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
【故事】
“我只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学生收获知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胡辉这样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
5月7日,午后阳光初绽,胡辉骑着单车赶往土木楼与记者碰面。天气炎热,他专门带来矿泉水,邀记者坐下休息。
胡辉看上去普通,今年58岁。头上隐约有些白发,一件老式衬衣贴在身上,用的仍是黑色按键手机。回首过往,三十载年华已逝,发梢渐渐斑白,皱纹爬上额头。但想到学生的成长,他心里溢满甜蜜。
郑敏毅,我校2003级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现于湖南大学攻读机械与车辆工程的博士学位。从本科到硕士,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郑敏毅始终得到胡辉的悉心培育与耐心帮助。“每每遇上难题,胡老师总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我渡过难关。”回想过往点滴,郑海毅心怀感激。
2012年,郑海毅准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一篇科技论文,英语却成为他的致命弱点。从词汇到语法,胡辉逐字逐句帮他修正,使论文得以在国外SCI杂志上发表。在郑海毅心中,胡教授治学严谨,平易近人,“没有胡老师的悉心栽培,我的理想也就无法开花结果。”而今,早已离校的他仍常电话问候胡教授的身体和工作。
在胡辉眼中,授课意味着责任。现在,他教授潇湘学院13级机械设计专业的材料力学课程。每堂课的课件,他都力求版面生动、内容精致,以使学生掌握、吃透知识点。
为提高学生专业兴趣与专注度,胡辉常在课上“插播”幽默的网络语言,活跃气氛,久而久之上课走神犯困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材料力学课程的难度常常使学生们陷入迷茫,胡教授以登山为喻,循循善诱,激励学生勇攀高峰、知难而进。“你们的专业是最好的专业!勇者,可以征服任何一座大山!每一个人要相信自己,努力学习!”
“胡老师就像知心‘大叔’,学生需要什么,他就教给学生什么。”潇湘学院2013级机械设计专业的欧阳志勇是胡辉的忠实“粉丝”,每次上课总是奋力去抢前排座位。他说,胡老师常在课上分享一些有趣的课外知识,让我们扩宽知识面、开拓视野。
胡辉不仅在土木学科上教学经验丰富,在英语写作上也颇有造诣。从大学开始,他就如“书虫”一样抱着厚重的英语词典刻苦钻研。作为“前辈”,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绝招传授给青年教师。
他即将退休,希望新人可以继续发力,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胡辉在学院举办《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讲座,会议室座无虚席。
土木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刘泽对他颇为赞赏:“为人师表,认真负责;科研治学,兢兢业业;为人处事,谦和细致。他是学生的好老师,老师的好榜样!”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然而,胡辉却默默献身教育,低调地做着一份叶的事业。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三十载如一日,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只为最后一句感叹:“得到学生的肯定,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