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学校65周年“校庆日”和“校友返校日”,学校组织了“校友高峰论坛”等活动,我校校友、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作为首场论坛嘉宾应邀来校,校党委书记刘德顺、副书记朱川曲、副校长李琳、正校级督导刘志坚等会见了周建设。11月3日下午,论坛在学术交流中心五楼举行,各教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教务办主任、学工办主任、系主任,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全体工作人员参加。李琳主持论坛。
周建设围绕“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改革”这一主题,从“大学职能中定位教学改革;教师能力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方式中优化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强化教学改革”四个方面展开讲座。“沿着国际视野去看,对大学职能的思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开展好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他以最古老的大学---欧洲大学之母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所表现的不同职能为例,提出每个大学都应认清自己的职能,从自身条件出发,定位学校的教育改革。“大学职能除教学和科研外,还有社会服务等职能”,周建设对我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表示非常认同:“我平时关注母校,发现母校研究的课题和成果很多都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重在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点做得很好。”
他认为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他把教师划分为“理论型、成就型、经验型和领导型”四种类型,从每种类型的特点入手,分析各种类型老师的基本条件和学生受益点。他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优势去感染学生,培养出优质学生。”
“未来的教育在数据”,周建设分析当今形势,指出大数据和脑科学的研究给传统教育的变革带来重大的机遇,高校应抓住机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他还从教学实践方面深入阐述了如何加强教学改革这一问题。
新闻链接:
周建设,1957年7月出生,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历任原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湘潭市第十届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首都师大良乡校区筹建办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等职。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语言》主编等。出版《中国逻辑语义论》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译文60余篇,其中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现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发现”;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子项目;主持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研究”;主持国家重点出版资助项目“明、清、民国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主持北京市科技创新重点项目“语言智能与应用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