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迎新记者手记:回家

作者:文\王佳敏 李一凡 陈庆城 图\李智康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4-09-07 浏览:31
 






 

9月6日晚23点57分,赵焱把最后一个新生箱子摆放整齐,向车内的家长们挥挥手,又细心叮嘱了讲解员几句,他松了一口气,目送着大巴车驶入夜色。

  作为我校长沙火车站迎新志愿者,这是赵焱和他的搭档们今天工作的第12个小时。座位登记员李泓伟手里的登记表上,记录着6号这一天,他们在长沙火车站接待了963名科大的新家人。

  “这是今天的第16班迎新大巴,也是最后一班。”李泓伟告诉我们,由于国家规定,凌晨两点至五点禁行大巴车,第一千名家人,可能要在明早五点,才能坐上回“家”的大巴。

  不过还好,仍有20多名志愿者守候在火车站,迎接那些深夜归来的家人。

  1000米外的休息区处,摆放着数十条塑料凳,反射着火车站的灯光,那是供新生和家长们用来休息候车的。桌面上摆放的两大桶矿泉水和几摞一次性纸杯,也是为他们准备的。

  迎新工作并不是一直顺利的。在志愿者李志康和父亲的通话里,我们得知,下午16:00左右,城管前来要求迎新区左移3米。在场的人只能分两路,一部分安抚等待发车的新生和家长,一部分以最快的速度左移迎新点。

  但这在志愿者们看来也并非是件坏事,整体左移,缩短了迎新点与出站口的路程,他们与“新家人”的距离更近了。

  凌晨1点35分,志愿者们接到了末班车后的第一组“家人”——来自山西临汾张钰一家。张钰有着典型北方女孩的特点,外向、容易近人。“看着几个志愿者忙着给他们搬凳子、递水杯,张钰说,等自己大二了,也来做志愿者,接新生。

  此时,最后一辆出发的大巴车也到达了北区田径场。讲解员白凝龙从车上跳下来,他揉了揉惺忪的眼睛,摘下麦克风,关掉挂在腰上的扩音器。担心火车站值夜班的讲解员太辛苦,他打电话给负责人袁一楠,想要坐凌晨四点的火车赶到长沙,代替晚班讲解员走清晨的第一趟。

  袁一楠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安排,他正小声叮嘱着第一班发车的讲解员冯晨晶明早少说些:“凌晨才到的新生和家长一定很累,多给大家点时间好好休息。”

  今年大三的袁一楠,感慨比去年多很多,他一直在火车站等着。他说,去年的老讲解员们也是守在最后,让新成员先走的。

  午夜的长沙有些凉意,李世玉在红色的工作服外套了一件外套,她拿起手机,刷新朋友圈动态。很多同学都觉得今晚的田径场很美,灯光打在各个学院的帐篷上,宛如一条浅蓝色的彩带绽放在夜色中的田径场。李世玉看着照片,再看看眼前灯火通明的火车站,那是不同的两束光,却交织在一起,打亮了志愿者的心。

  而这个夜晚,最让这个19岁女生开心的,是一名其他学校的新生走过来对她说,希望自己也是科大人。

  每接到几名新生和家长,志愿者李志康都会第一时间安顿大家坐下,给家长和新生递上水,向他们解释无法发车的原因,耐心回答着新生和家长们的询问。

  3点36分,K228次列车进站。刘阳阳推推身边有些困倦的张毅,两人立刻打起精神,跑向出站口。夜色中,一阵涌出的人流压暗了昏黄的灯光。张毅不停地向里张望,左手把印有“湖南科技大学”黄底红字的标牌举得很高,每出来几个人,刘阳阳就带着他们回到迎新点休息。

  百米长的距离,两个人这一天走了不下十几次。

  每一次,刘阳阳和张毅都分外珍惜,他们都是大四准毕业生,这是大学最后一次迎新。刘阳阳觉得,大学接受了很多人帮助,如今也要继续传递给新的科大人;张毅连续两年参加迎新,这一次,他想让自己的大学回忆更加完整。

  “回家,这都是咱家人了。”安顿下来的李宗武先生接过志愿者送来的水,高兴地和侄女说。李宗武5号陪侄女从甘肃定西出发,坐了28个小时火车,两人还在犯愁,这么晚了去哪里坐车,看到志愿者时才放下心。

  凌晨的火车站,聚集着疲惫的出站者和泛着困意的候车人。休息区的新生越来越多,李泓伟仔细地清点着人数,他有些激动,还差3名,他们就接到了第1000个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几个志愿者从椅子上站起来,眼睛都望向出站口,他们好奇,又热切期待着。

  4点35分,趴在迎新台休息了半个小时的赵焱起身,他甩了甩头,让自己精神些,又随手拿起桌子上的工作证戴在胸前,开始组织休息区的新生和家长们排队,等待五点出发的第一班迎新大巴。

  4点47分,火车站内的广播再次响起,志愿者们都站在出站口,焦急看向人群。终于,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尹友杰和父母走出火车站——17个小时的等待,志愿者们终于迎来了第1000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