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是中秋节,也是我校新生在大学里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们既不参加家庭聚餐,也不进行全家出游,而是与还有些陌生的班级同学一起度过一个“新鲜”的集体中秋节。校园记者采访了不同学院新生,看看他们在大学里的第一个中秋节都做了些什么。
参观校史馆 感悟科大印迹
中秋节的上午,人文学院2014级新生在助班和校史馆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学校的历史成就和未来展望。
“请大家随我一起,漫游湖南科技大学60多年发展变迁之路。”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新生们围成半圆,不时往前挤挤,想要看得更清楚些。在校史馆,新生逐一参观了历史源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等10个篇章的校史校迹,对校园建设规模、发展轨迹和改革成也有所了解。
最让新生感兴趣的还是校园微缩景观图。人文学院14级新闻专业的黎洁趴在学校沙盘模型前,一边用手指着樱花园,一边侧头告诉自己的山西室友:“你见过樱花吗?听学长学姐说,樱花开的时候是我们学校最美的时候。”
校史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文学院是第一批参观校史馆的学院。在入学教育期间,其他学院的新生也会陆续前来参观。
第一次班会 感受集体氛围
上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新生在八教开展第一次班会活动,班主任刘旭站上讲台首先祝大家中秋快乐。
作为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身为本专业的“老学长”的刘旭老师希望大家能够逐渐领悟三个字的含义。分别是“人”:“我们要像‘人’字一样脚踏实际地生活,要主动出击;“爱”:大学里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学”:学习还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但与高中不同,要自主学,多学习有兴趣的知识。
集体班会后,应用心理学3个班分别进行小班会,进一步认识彼此。大家踊跃自我介绍,也迎来了自己在大学的第一次“机会”——军训负责人的竞选。在应用心理学2班的班会上,军训负责人的竞争十分激烈。安晔“霸气”上台表态:“我有能力肩负这个责任”;录荣荣则是向大家表达心声:“我过去一直被人照顾着成长,到校之后我发现94年出生的我是班级里最大的学生,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
“我认为大家都很活跃,有说有笑,虽然他们会有点想家,但是我们就要做他们的家人,我们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家。”助理班主任段媛洁一直用鼓励的方式让大家尽可能地多表达自己。
14级道路与桥梁专业一班29名男生很快打成一片。助班考虑到大家中秋节都没回家,贴心地给大家准备了月饼。几个性格外向的同学拿到“中秋礼物”十分开心,对着月饼讲起了群口相声,一时间叫好、起哄、鼓掌声一片。
教官见面会 “你好”军训
这天下午,陆续有不少学院开始进行教官见面会,新生们也第一次穿上即将陪伴他们未来11天的迷彩服。走在校园的道路上,很多地方都能够隐约听见操场传来的“教官好”。
能源与安全学院的教官方世林在今年的中秋也有许多“第一次”。这是方世林第一年带训。家住江西的他没有乘火车回家陪父母,而是在烈日下开始带新生军训。“我很想为新生们营造家的氛围”。经过一年的军训团生活,方世林早已领悟“离家”不是允许自己懒散的借口。
尽管穿上了军训服,新生们对迷彩军装的肩章、腰带、帽徽等配件都不甚了解。有的拿着红色的肩章不知如何是好,“帽徽是怎么别进帽子上呢?有什么要求?”有人不停地发问。这个时候,助班就开始发挥作用,他们驾轻就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帮助新生们整装完毕。
军训是什么?面对眼前穿着军训服、眼神懵懂的新生,教育学院连长姜乐华说,只有握紧的拳头才有力量,军训是为了锻炼大家的意志力、个人独立意识,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我相信大家能够做到军训的要求”。
不一样的中秋夜 我们彼此守候
日落西山,夜色渐浓,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格外明亮。学校南区图书馆前,不少新生在助班的带领下,围坐起来,一边聊天一边赏月。
晚上9点35分,七区二栋四单元二楼的新生们火热地打扫着卫生,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寝室楼里,她们在中秋夜打造未来的“温暖小窝”。
229寝室的熊瑶站在叠搭的两个凳子上面,去擦推拉窗的边沿,从下午五点开始到晚上九点多,地板、柜子、窗台、洗手台……。新生们分工,刷洗手间纱窗、跪在地板上用毛巾擦瓷砖、把床板翻过来清理横杠……,小窝打扫得更清洁漂亮了。
“早上七点多开始就守着新生们了,就怕出意外状况。”对于第一次当助班的12级的学生杨爽和李楚来说,新生的安全和快乐就是他们最好的中秋礼物。她们带着新生一起劳动,两人都是第一次当助班,自从新生报道以后就没好好坐下来吃过饭,中秋节的晚上杨爽父母打电话勒令女儿必须吃顿好的,杨爽特地把饭菜拍下来发了朋友圈,让爸妈放心,不少班里的新生也在下面评论,祝他们的助班节日快乐。
来自邵阳的小李说:“真的很想回家,尤其是中秋节这种本应该团圆的日子,搞这么久的卫生觉得有点委屈,但和同学们在一起也是一种团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