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我校“传承的力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以拍摄专题纪录片的方式真实记录“辰河高腔”,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的力量”摄制组在泸溪县调研第一天恰逢当地举办“神秘湘西·美丽家园”活动。三星背景图、被腐蚀的梁柱、青苔石板、红漆方桌……一场古色古香的辰河高腔表演在泸溪县浦市镇万寿宫(古戏台)进行,吸引了不少当地人观演。“好喜欢高腔,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唱高腔的人越老越少,这样的演出少了很多。”一位观演的老先生感叹道。
辰河高腔源于泸溪县浦市镇,清代形成后在沅江流域广为流传,被称为“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中国戏剧活化石”。其曲腔优雅、表演朴素,是当地百姓特别喜好的戏曲。近代以来,辰河高腔历经曲折,保存了原汁原味的戏曲表演。但当下高腔表演面临人才短缺等困境,传承问题令人担忧。
“她17岁加入县剧团,13年过去了,看到很多同事走了,她会很伤心,但她依旧喜欢剧团。在采访泸溪县剧团的杨雅玲时让我印象深刻。”摄制组成员李胜走访调查后感慨道,当地传承高腔的人员很少,高腔面临的困境让现有的传承人也很有压力。
此次实践活动由中国教育报发起,校党委宣传部组织,并邀请人文学院、校团委相关老师指导。“传承的力量”摄制团队一行14人,将进行一星期的走访调查,深入民间寻访辰河高腔,挖掘传承辰河高腔背后感人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