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满珍老人干枯的双手撑着被雨水浸朽的木门,细密的雨丝打在身上,冷风吹散了她花白的头发,目不转睛地望着“孙子孙女们”离开的背影,直到他们消失在拐角,她才缓缓地关上门,挪着不灵便的腿,一颤一颤地走回屋里。
周满珍现年86岁,丈夫去世后,仅靠政府每月的补贴维持生计。每天起床就撕一页黄历,她在盼望着星期六的到来。2005年9月,时任法学院志愿团团长的于彬主动联系到窑湾社区,建立了定点服务基地,决定通过回收废品帮扶老人。而后,每到星期六,法学院志愿团就会带着生活用品、新鲜的水果蔬菜来看望周满珍。
志愿者们在雨中集合。和过去的364个周末一样,这一行程从不因为天气变化而更改。团长王欢把这定义为:八年,不仅是责任,更是发自心底的爱。
30分钟的车程,穿过三个路口,志愿者们到达窑湾小巷。看到屋里没有生火,蒋祥生来不及擦拭身上的雨水,湿了的手在衣角摩挲干,哈了几口气,用力搓了搓,就握住奶奶的手帮她捂热。这个团零不足一岁的男生从未见过自己的奶奶,在他心里,周满珍就是他的亲奶奶。
蒋祥生熟练地帮老人升起了火,黑漆漆的屋子变的温暖明亮。周满珍在志愿者的簇拥下围坐在火盆旁。长年用火盆取暖,屋内总是烟雾缭绕,老人的咳疾成了志愿者们的心头病。他们曾想过用回收垃圾的钱给老人添置一台取暖器,可老人心疼电费,火盆也就一直用下来。
这间不足三十平米的房子是木质建筑,经过几十年岁月的侵蚀,土墙壁随时都会掉下几把灰,房顶几块破露处用塑料布盖着,常有风穿堂而过。连日阴雨交加,屋子更是阴冷潮湿。虽然破旧,但屋中家什都紧紧有条,擦拭得光洁如新。一碗一筷都是志愿者们八年如一的见证。
自从去年奶奶中风住院以后,志愿者们更加关心奶奶的身体状况。每次都会帮周满珍按摩双腿,耐心询问她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中午,志愿者们帮奶奶热了她最爱吃的五花肉。在她的记忆里,五花肉还只要六块钱一斤,油却要贵两块。舍不得“孙子孙女”收垃圾遭罪,周满珍每每烧肉,肥膘都先炼油。
前年开始,志愿者们将元旦作为周满珍的生日,以后的每年元旦,所有的志愿者们都会一起来,给老人做一顿丰盛的午餐,把熙熙融融的真情传递在烛光中。
每次和孩子们道别,周满珍都会凝视志愿者们,说一声谢谢。当邻居给她送来水果和饼干,她都舍不得一个人吃,收在桌边。志愿者们不在的日子,周满珍就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周六分给她亲爱的孩子们。
湖科周末
编者按:莎翁明白,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他不设定笔下的世界。一千个读者又有一千个自己,每个自己,都是一种生活。定格三万余寂静和狂欢,
反映平静中的坚持和波折。大学生通讯社2014年倾听生活,我们记录的不是榜样,不是模板,只是平凡的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