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部署。11月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应邀来我校作“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的宣讲报告。全体校领导出席,全体处级干部、科级实职干部,在职教职工干部党员,离退休党支部书记,法学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共14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田银华主持。
侯惠勤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意识形态冲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之间的冲突”、“西方国家凭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高压渗透”、“西方国家分化中国的图谋”等三个“依然不变”入手,以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新动向是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反渗透为背景,重点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特点”、“核心价值观斗争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核心价值观在中国聚焦在普世价值的争论点”、“普世价值争论牵涉的四大理论问题”等四部分内容。
侯惠勤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张扬的是人类性,其作用有三点:即奠定了国家制度道义的基础,塑造了国家形象;制约了国家调整、构建、变革的基本方向;构成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价值共识和主流民意的基础。他结合我国发展现况,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斗争对我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提出,西方国家标榜核心价值观,实际是意识形态的松动和退步,是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围剿,正逐步由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这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如何消除阶级性和民族性,保持社会主义特色,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侯惠勤围绕核心价值观在中国聚焦在对普世价值的争论这条主线,用“鲁迅弃医从文”,“汶川大地震”为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局性。报告尾声,侯惠勤简要分析了普世价值争论牵涉的四大理论问题:人性和阶级性的相互联系,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不是最高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以及核心价值观的争论的关键是理想和信念。他号召与会人员要关心国家大事,避免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通过全面学习、自主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并积极投身实践。
整个报告会紧扣主题,把握精神,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引起与会师生共鸣,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将宣讲内容和学校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全力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田银华代表学校对侯惠勤的精彩宣讲表示衷心感谢,他要求与会人员及时传达宣讲精神,认真学习,深入讨论,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努力实践,在各项工作中形成新思路,体现新举措,寻求新突破。
新闻链接
侯惠勤:安徽省安庆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哲学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系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负责人。现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首届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