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我校首场大型招聘会:学生求职心态趋现实、求职目标更明确

作者:文\龚宓川 成洁 周碧海 马晓宇 图\吴立强 李进 龚宓川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0-11-05 浏览:31

 

 

 

 

 

  11月5日首场大型招聘会,有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参与进来,吸引了数千名科大学子前来求职。招聘的岗位五花八门,来逛应聘会的学生也各具特色。

 

本科毕业生:求职心态趋现实

面对激烈的竞争,本科毕业生似乎更加现实。“只要是招文科专业的岗位我们都会去试一下,基本上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哲学系的三位女生早早地等候在图书馆前。哲学系毕业生的就业一直是“老大难”。现场很多同学投了多份简历,大面积撒网。

 

两位穿着相同西装的同宿舍本科毕业生,他们刚刚投完一份简历至各自家乡——云南、重庆的两家企业。来自重庆的庞同学说,“大学四年都在异乡度过,现在毕业了还是希望回到家乡工作,不想离家太远”。“这次来只是想体验一下招聘现场的气氛,并不会投简历。这场招聘会中用人单位大多在南方,我计划回北方工作”,一位刚看完某公司简介的女生告诉记者。虽然对大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向往,但激烈的竞争和乡土情结还是让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回家乡就业,熟悉环境而且门路更广。

 

相比过去对高薪的期待,毕业生们更看重的是能力的提升、长远发展、自己的兴趣等,尽可能先获得工作经历,为日后打下基础。本科毕业生的求职心态慢慢趋合社会现实以积极灵活的心态迎接就业压力。

 

硕士毕业生:求职目标相对明确

历史系研究生陈苇苇在招聘会上第一次投递了自己的简历,他希望做一名中学教师。本场招聘会的岗位倾向于理工科,对文科专业的学生需求量比较少。由于忙着写论文,准备不很充分,他没有四处投简历,还是想选择对口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招聘会现场,虽然市场需求量少,但研究生们相对要冷静,心态更加平稳,并无“大面积撒网”的现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文学院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打算考公务员,而理科毕业生则青睐于一些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研究生的定位相对要高一些,途径也更多一些,还有研究生的专场招聘会等。他们很看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福利,底薪要求2500以上,并会考察公司的效益和发展前途。

 

非毕业生:提前体验  树立危机意识

    虽然招聘会是针对2011届毕业生的,但是还是有一些非毕业生过来“凑热闹”。2010级新闻专业的彭涛在做保卫工作的闲暇时段在会场转了一圈,发现只有一个单位招5个新闻学的学生。看到招聘会场外毕业生排起的“长龙”,刚进入大学的他提前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

 

能源学院09的杨柱龙这场招聘会“逛”下来收获不少,“要想真正找到合意的工作,拥有择业权,从现在开始就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着重培养个人能力,才不至于毕业后遭遇求职尴尬”。他将自己与毕业生做了一个对比,找到中间的差距,给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有目的有方向的提升自我做准备。还有同学表示日后想考研来延缓就业的压力。

 

企业:素质与能力并重

任何时期,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各企业都希望能招聘到优秀职员,推动企业发展。大学毕业生这一高知群体无疑是他们的可靠选择。不同的企业对求职者有不同要求,但是有些条件却是共通的: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道德品行、态度等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

 

步步高美采平价百货公司预设在科大招聘50名储备干部,本月8号该公司还在我校举行宣讲会,为毕业生提供多次应聘机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她们注重毕业生的心态,表示专业和能力可以后期培养、观察。同时,求职毕业生也非常注重企业对他们的一个培养机制。

 

来科大进行过多次招聘的伊利集团华南区对科大毕业生评价很高,该负责人还介绍,目前有不少科大学子在公司供职。当问及作为招聘方的伊利对毕业生有怎样的期待时,他们首先希望求职者们能吃苦耐劳,拥有好心态,把自身的位置摆正。另外,诚信也是必不可少的品质要求。该公司的工作地点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四个沿海城市,所以适应能力也是对应聘者的一个考验。

 

很多企业都需要毕业生从基层开始做起,要求大学生摆正位置、积极调整心态与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