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问耕耘 又问收获——记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杨孟达
文革,一段动荡苦闷的生活,却让他在艰苦的磨砺中收获了乐观,学会了坚强。
教师,一个神圣劳累的职业,却使他在不断的劳碌中寻到了淡泊,悟透了人生。
他,是一个六十年代的北大高才生,却放弃了更优越的工作环境,选择了做一名大学教师;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却总是把名利看得清淡如水,选择了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他,已年近六十,却在退休前的一年全身心投入工作,热情更高,激情更涨,善始善终地站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他,就是杨孟达,一位追求平凡却无比优秀的老师,一个耕耘无悔,只希望桃李丰硕盈满的老师。
无悔付出 皆因责任 勤勤恳恳 全为学生
时间的小溪从指缝间匆匆溜走,载着一丝伤感与不忍的银丝悄悄爬上杨老师的鬓角,不断蔓延。忙忙碌碌中,杨老师已在这块三尺讲台上走过二十五载。二十五年中,一批批学生从杨老师的讲台下走上社会,打拼着自己的天空,成就着各自的精彩……
“选择做老师是因为内心对这一职业的热爱。”作为一个教育世家的儿子,却又在刚入大学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杨老师理所当然却又出乎意料地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职业路。在军垦农场的劳动煅炼结束后,杨老师被分配在湘潭市科委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加之文笔又较优美,杨老师深得上级的赏识,并有意留下他负责报纸的编辑工作。也许是因为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太深,杨老师却放弃了这份在当时被人看作前途一片大好的职业,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选择了我所喜欢的,不管这一路走来有多辛苦,我都不后悔。”杨老师回首往事时,深情地说。
“也许现在还说老师是红烛,很多人都觉得太老套了,可是作为一名教师,是必须具有奉献精神的……”载着那份神圣的心头责任,杨老师正尽心尽力地上着每一堂课……
“我们都很喜欢杨老师的课,他的课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很广,上课时杨老师还经常会讲一些具体的实例给我们听……”“教师教学测评时,我们班同学给杨老师打的分基本上都在95分以上”杨老师所带班级的班长告诉我们说。因为心头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杨老师用讲课时的全身心投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讲了不知多少遍的课程,杨老师还会在每次课前,认真思考,仔细修改,完善教案,为的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次次面对充满对知识无限渴求的期待眼光,杨老师不厌其烦,激情无尽。讲故事,举实例,为的是让自己的课引人入胜,自己的学生有所收益。
第一次见到杨老师时,他被学生围着讨论问题,笑声阵阵。等到课程结束,在回教研室的路上,杨老师依然被学生围着,“这块地板的成分是什么岩石?”“为什么有的地质图上会出现异样的图示?”他们一路走,一路讨论。“教学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杨老师每期都会给学生们上讨论课。“讨论需要学生课前的更多的准备,能促使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的很多思想和思维方式有时是值得老师借鉴和学习的”。活跃温馨的讨论成了杨老师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也让杨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无比亲密。
杨老师很少批评学生,更不会因为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而批评他们。“学生和老师应当互相尊重”,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是在无数次的意见不统一到统一的过程中完成的。曾经看过杨老师批改的作业,每一本上都有具体得分和详细的评语。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做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认真的批改过程,则是杨老师对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过程。六十多个人的作业,杨老师每次都要拿出至少半天的时间一一批阅。“杨老师待我们非常好,做实验有不懂的地方时,杨老师会手把手地教我们。”学生们这样说。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为有份责任时刻在他的心中,杨老师一直很注重在讲课的时候教学生们如何完善自己,做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不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杨老师对人才的定义。杨老师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培养同学们认真严谨的作风。“我不会拿自己原来上学时的那套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学生,毕竟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了。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学生装能够给自己正确定位,恰当合理地处理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关系。讲故事,谈经历,为的是让学生们能从故事中悟出做人的准则;多交流,常讨论,为的是培养同学们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杨老师总是说:“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那是老师的责任。”二十五年中,无数学生利用杨老师给的坚硬翅膀从杨老师的怀中飞向社会,成就着自己的辉煌。从科学院到高等学府,从国内到异国他乡,到处都有杨老师的学生的身影,现在已有两名杨老师的学生与他在同一个教研室,他们携手并肩,共同走着这条辛苦却光荣的育人路……
不断追求 只求更好 善始善终 问心无悔
1970年,杨老师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了,一个不错的家境加上一个名气高旺的大学毕业证书,足以让杨老师得到一份相当好的工作,但他却在工作之后,选赴他乡,再一次坐在了北京大学的教室里,继续着自己的梦想。杨老师说:“第一次读大学时赶上文化大革命,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的东西微乎其微,这次回去再学习,就是希望能够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东西,我们进修时,政府对我们很照顾,我们在两年内学到了别的时期要用四年才能掌握的知识……我现在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就是在那时奠定的。”工作中,杨老师不断追求,精益求精:1996年获煤炭工业部优秀教材三等奖,2005年获湖南科技大学优秀课程奖,几乎每年都获得湖南科技大学教学优良榜和年度考核优秀奖;分别参与了1992-1995年国家石油部主持的南方生物礁与油气储藏、省教育厅主持的2004年湘中地区泥盆纪碳酸岩盐特征及分布规律、校级广西南丹地区泥盆纪生物礁分布规律等科研项目;1994年参与编著了煤炭工业出版社统编教材《矿物岩石学》,2000年主编著了煤炭工业出版社统编教材《煤矿物地质学》,2001年作为第二作者编著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湖南晚古生代生物礁》等等。
已经五十九岁的杨老师明年就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了,但他现在依然尽心尽力地走着最后一段工作路,用丝毫未减的热情和激情站着他工作的最后一班岗。
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在我们对杨老师进行采访时,我们让他的学生谈谈对杨老师的印象和接触。他的学生就对我们讲了一件事,他说,杨老师曾经亲自给他们做过菜,杨老师的厨艺非常好。我们都很好奇,当我们问,杨老师才和我们说起,由于从小父母对他们要求就很高,于是他很小就学会了独立,自己做饭。后来,文革下放到农村的那段时间里,没有书看,很无聊,得到了几本苏州食谱,于是他就学了起来。
平时在家的生活中,杨老师一直也都很生活,每天晚饭后散步1个小时,闲时喜欢看看书,写写东西。
谈起家人,杨老师说,爱人一直以来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在他进修那两年中,爱人给了他很多支持,在家里他也喜欢做做家务。
杨老师一直抱着一颗很平和地心态生活着,工作着。他告诉我们也许这是因为我一直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杨老师在学生眼中是一位好老师,在家人眼中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几年来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连续几年都获得校院级优秀教师,在科研中也取得了很多优异成绩,但他却一直抱着一颗平和的心,在采访完杨老师后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句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0731-58290394
邮政编码 411201
联系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桃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