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夺桂冠——记“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团队
9月9日,在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我校“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刘友金教授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把国家级教学大奖捧回了湘水之滨,为母校即将到来的60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个一直被国内名校视作“囊中之物”的大奖缘何“旁落”到我校呢?这都是一支乐意十年磨一剑的教研团队的功劳:成员包括刘友金(项目主持人)、廖湘岳、李红革、杨继平、张天平、田银华、向国成、赵继荣、李汉通、童杰成等。漫漫十年中,他们不断完善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学科研互动,探索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经济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努力探寻出路。
从教学实践中找方向。
“当时是1993年,我们都是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发现了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于是就有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想法。”谈起当年为何想到这个课题时,时任经管系副主任的刘友金如是说。
1993年,湖南科技大学的前身湘潭矿业学院,刚刚成立了经管系。
矿院办“经济”,学生能找到工作吗?这让当时的矿院人很伤脑筋。
针对经管系的薄底子,以及与国内综合性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存在的巨大差距,矿院人认真做起了研究,分析自己可能的突破口。
90年代初,从计划经济体制沿革下来的经管类专业教育体系开始显现出种种“不适”: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量扩招,导致了各层次培养目标重叠。从本科到博士,学生们学的还是那些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知识;同时,按岗位对口分专业的“一刀切”办学,忽视经济类与管理类学科“本是同根生”的整体性,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毕业生满脑子的经济学知识,却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找不着北!
以刘友金为首的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中敏锐地看到了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于是下决心以此作为教改的切入点,将其当作一块“硬骨头”来啃。
“不打无准备之仗。”从1993年有了进行教改的想法,到1999年正式开始课题研究,整整6年,这支队伍从教学一线中分析不足,查找问题,联系学校、社会实际,最终提出“新时期经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创新型应用人才上”。
有了目标,缺少一支讲团结、不怕苦、狠命向前冲的队伍也是白搭。
在当时,刘友金、廖湘岳、童杰成都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我们常常是为了理论体系中的一句话,工作一通宵。”童杰成说起当年,依然豪情不改。
枯燥的数据分析,乏味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让大家后退一步,反而激起了他们攻克难关的雄心壮志。
回忆当年大家的齐心劲儿,刘友金感慨道,“那时谁会去想着能拿什么奖,大家想的都是早日把课题研究出来,早日运用到教学中去,早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来!”
“修改,修改,再修改!”是这个团队十年里“养成”的习惯。就在课题上报之前的最后几天里,他们在办公室一连奋战了60多个小时,对着厚厚一叠凝聚十年心血的教研成果反复阅读、反复琢磨、反复修改。
说起这刚捧回来的“国家一等奖”,刘友金有些感叹,他说“因为国家有规定,‘项目完成人’只能报十个,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后面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人。”
龚日朝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幕后英雄”。鉴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新颖的教学理念,他一直是团队的主力顾问,为课题的完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但在课题上报时,龚日朝却因人数限制,十分遗憾地与“完成人”无缘。
这支无私奉献、干劲十足的团队,其力量之源到底来自哪里呢?从大家说起的一件小事中或许可以管窥一二。
此次获奖的课题是由两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课题组成的。在讨论项目完成人排名时,时任校长的田银华 “拍板”:按时间顺序, 2006年刘友金所带的团队排前,自己的团队在后。有了这样的领头人,大家自然是干劲十足。
正是这样一支“抱成团”的队伍,以独到的眼光瞄准了当时被同行们所忽视的教改点,以紧跟时代步伐的敏锐意识,经过十载春秋的苦心孤诣,终于收获了今天最高峰的荣耀。
对于课题组的成员们来说,也许这个代表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最高荣誉的“一等奖”并不是他们最看重的。改革后的教学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新型经管类人才“能出成绩”, 才是他们最愿意得到的“奖励”。
实践证明,他们十余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其培养的学生先后获第四届、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冠军、中国国际网络博览会吉祥物征集冠军;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斩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6项;在《中国软科学》、《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科技论文20余篇;在文化、艺术和体育等全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该院学生还结合社会实际,利用专业知识,先后为南山乳业、亚华房地产公司、步步高等企业进行项目策划,得到企业的采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几年来,“应用型”、“创新型”已成为我校经管毕业生们最好的标识。大批毕业生迅速从原有岗位上脱颖而出,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过去的十年里,这支肯“先做事,再说话”队伍始终如一地朝着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进。当问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之时,刘友金只有简短的一句:争取在国家级项目上再有突破吧。
“巨人眼里乾坤小,英雄心中天地阔”,来不及细看荣誉证书,没有时间痛饮庆功酒,这支“抱成团”的团队又开始向着新的目标奋进了。
相关附件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0731-58290394
邮政编码 411201
联系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桃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