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湖南科技大学探索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几十辆土方车进进出出,挖掘机、搅拌车等开足马力运转,焊接声、切割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近日,广东重点交建项目“佛山清远从化高速公路”奏响复工协奏曲。为保障该项目复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一时间安排研究生进驻,赶在项目复工前完成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确保施工数据的恢复与延续。这正是学校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将育人与科研相结合服务社会的缩影。
近年来,学校基于国家质量工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建设,积极探索并实践土木工程教育改革,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整合校内外合力,凝练出一套富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地方建设及国家“一带一路”倡仪输送了12000余名专业建设人才,走出了一条培养优秀土木工程师的创新之路。
创新课程体系筑牢专业之基
新学期伊始,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本科生唐盛辉的课表上又多了道路桥梁检测技术、BIM技术与上机、智能与绿色建筑、轨道工程概论等几门与时俱进的公选课;适逢2020届毕业生开展毕业设计,又有数十名来自大型国企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参与“云指导”;湖南省智慧建造装配式被动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刚刚获批,使得学院校企合作基地达30余家……而在过去的2019年,该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符合《华盛顿协议》国际互认条件,跻身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千篇一律的学术性、综合性、理论性课程设置忽略了社会对工程人才多样化需求的特点,导致办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局限,优化课程建设,成为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多方向设置特点,学院教改项目负责团队多番探索,逐步构建起“二平台、一交叉、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搭建公共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模块两个课程平台,前者基于学生综合性培养,后者立足于学生专业性培养;在各专业方向课程中交叉开设其他方向1—2门主干课程,突出工程能力培养,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让“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三结合,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
“创新后的课程体系解决了多模块课程体系与地方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基础,又考虑学生专业化、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实习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改团队主要成员聂忆华教授评价,“新课程体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更具针对性。”
新课程体系只有更面向行业要求,更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该专业学生作为中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重点招聘对象,每年若干名实习生前往公司实习。公司副总陈卫平对实习生给予肯定:“学生在测量、现场管控、工程验收等方面都上手很快,专业知识基础较扎实,表现出了良好的实战能力和理论水平。”
创新实习模式夯实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土木工程师是众多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需要在施工现场待上几个月甚至数年,才能对各个步骤有效把控。”学院教改项目负责人、全国模范教师钟新谷教授透露,“不能纯知识类的走马观花式科普,而是要进入一种半职业培训模式,穿起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到工程现场去看、去体验,跟着成熟的建筑团队一起做,哪怕只是一座简易的斜拉桥,一个临时的栈道。”
然而实际上,由于土木工程具有不可试制、施工复杂、安全风险高、季节影响大等特点,施工企业组织具有流动性、专业方向面广等特点。传统实习模式时间短、人数多,施工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导致实习主要通过观摩和讲座方式,实习过程简单、效果差,达不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专业实践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了解专业,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够对行业或专业存在的问题更真切地感受和体验,而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创新的试验田。”钟新谷坦言。
秉持这一理念,学院教改项目团队整合生产、毕业实习,构建起18周专业综合实习模式。由于土木工程受季节影响大,学院打破假期界限,将实习时间定在5月到11月,施工旺季期间实习,弥补了用人单位技术人员不足的缺点,从而解决了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的问题。新的实习模式推出后得到用人单位的极大欢迎,并通过学院“e家人”名师工作室平台将实习与就业工作打通后,近年来实习生、毕业生均供不应求,且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
“实习时间长,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参与了解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业务内容与职责,发现自身问题,查漏补缺,也一定程度弥补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实习学生刚好面临就业,新实习模式恰好提供用人单位和就业学生双向深度了解的机会,让就业率更高。”陈卫平评价。
创新竞赛模式提升培养质量
“丰富的专业竞赛是本科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保研’上给予了专业竞赛非常大的加分政策。目前我们的专业竞赛涵盖了结构设计、工程力学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市政道路设计、结构设计信息技术、BIM毕业设计等多个方向,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学科的竞赛。”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祝明桥教授介绍,近些年,学院的本科生在全国各级科创竞赛中获得了多项一等奖或特等奖。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积极参与竞赛,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认真钻研、不断创新的竞赛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学院以及老师的努力。“鼓励学生参与竞赛的一大原因,是要依托国家、省、校‘三级’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动手实践以及团队合作的‘三种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钟新谷介绍,“传统竞赛模式下,以赛促学机制不够完善,学校激励不足,教师引导不够,学生参与率自然偏低,以赛促学的目的难以达成。”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真正发挥竞赛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呢?近年来,学院创新竞赛激励模式,学校统筹经费,按“三级”奖励获奖,认定创新技能学分,并完善“学生申报、师生互选、公开选拔、择优推荐”的流程,形成学校足额投入、教师全面主导、学生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2014年至今,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68件,踊跃参与竞赛俨然成为土木学子的“必修课”。
“带领学生参与竞赛的目标并不只是获奖,而是要以竞赛为契机倾尽全力让学生不断提高能力。近些年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很高,学院和老师也在不断完善这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更大的成长。”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马缤辉说道。
网络连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4/20/content_578727.htm?div=-1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0731-58290394
邮政编码 411201
联系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桃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