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湘潭市雨湖区富强学校11岁留守儿童欧友华来说,英语口语是个触碰少而又新奇的东西。她每周都在听英语老师说,也会跟着老师读,但准确的读音和怎么应用几乎一无所知。
在她就读的农村小学里,有两个英语老师,教四至六年级四个班。学校英语课,基本上就是听老师讲课本知识。
这个读四年级的女孩,没见过外国人,不明白英语到底有什么用;离她10多公里的湘潭市女孩婷婷,每周在英语培训机构上着辅导班,尝试着与同学们用英文交流;离她1000多公里的北京女孩熙熙在双语学校上学,每天一半的时间用英语与人聊天。
直到2015年3月,我校微漾公益家族的到来,让包括她在内的100余名小学生体验到了大声说英语的乐趣。
研发整理一套小学第二课堂教学教材,开设以英语口语为主、形体舞蹈为辅的小学课程,举行开阔小学生视野的系列活动……一年多来,微漾公益家族一直探索如何通过支教帮助农村小学摆脱知识短缺的困境。
4月1日下午,微漾公益家族成员们被小学生们尊敬地称为“老师”,他们也在富强学校操场内被授予一份特殊的礼物:富强学校的特聘老师或特聘助教证书。这预示着他们不仅在受教学校得到进一步认可,也被小学生认定是自己的“导航者”,而不是“过客”。
“你们觉得这个小女孩的结局会怎么样?用一个英语单词来表示。”支教老师侯晓堡在台上微笑地问。
“full”、“poor”……跟着支教老师的节奏,小学生们高高举起右手,畅游在“字母王国”里,兴致勃勃地回答着他们心中的完美结局。
“大哥哥大姐姐刚来的时候,我以为会和老师讲的一样。但在他们的课堂里,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了,对英语也越来越感兴趣。”欧友华说。
在富强学校英语课本中已增加自然拼读法板块,但所占课时短,且老师们为“拼命”赶课时,灌输学生大量课本知识,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开口大声说英语的机会,英语口语不尽人意。
为解决这一问题,并达到常规英语课堂与英语口语课互补的教学效果,微漾公益家族结合小学生英语学习规律,编写了《易学宜say》自然拼读教材。同时,教学采取“小班”式教学,融文字、故事、电影、歌曲于一体,把英语教学中的视、听、说、唱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2015年六一儿童节,由支教老师编写,小学生演绎的《白雪公主》英语话剧、舞蹈《爱你》盛装出演,孩子们用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来回报支教老师的付出。百米大的院子被学生、老师、家长团团围满。
然而支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时,吃零食、交头接耳、嬉笑打闹……这使没有太多经验的支教老师们伤透了脑筋。
回来以后,支教老师们就立马开会讨论。“我觉得可能是他们习惯了‘大班’填鸭式的英语学习,对‘小班’互动式教学一时还难以适应”、“可能在他们心中我们只是大哥哥大姐姐,而不是老师”、“我们的临场控制能力还不够”......
怎么才能让小学生们更重视我们的课程?多次与校方沟通后,除了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分组学习外,支教老师们还设置了家长监测制度和学期考核制度。每次课程结束后,学生们领一张英语口语自测表,回家让家长督促完成并签字。年终考核成绩显示,90%的孩子能够准确读出对应字母的发音。
“学生们取得良好的成绩是长期支教的结果,也是我期望看到的。”支教团队的教学成效打消了富强学校校长冯骞慧的担忧,过去她担心微漾公益家族和其他支教团队一样不能改变学校的现状。
在微漾公益家族支教的第一个学期里,也陆陆续续有其他志愿团队来该校进行志愿活动,可这些多是一次性支教。
“受环境局限,志愿者能带给农村孩子很多接触不到的东西”,冯骞慧认为,大学生支教会给小学生带来新的知识,但零散的支教模式限制了支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多方面只是“蜻蜓点水”,而不能深入地分析当地状况,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或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砍断”这些碎片式志愿团体,只保留了微漾公益家族。
为了增强团队的“造血”功能,微漾公益家族实行“一带二”制度,每个班级一个支教老师、两个助教,前者定期培训后者。设置助教的目的,除了帮助支教老师控制课堂秩序外,还希望助教与学生们能提前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以便支教老师卸任后能顺利接手工作。
“我还以为你不会再来了。”这是富强小学四年级“才子”,在QQ上给助教王丹的留言。“我只是想要体验,却不料被记在别人心里。”王丹已经大三,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忙,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没事的时候,我会常常去看看这群可爱的孩子”。
像王丹一样,想要体验一把支教乐趣的大有人在,但他们最终都被孩子们的纯真所动容,甘愿为他们带来更多知识与欢乐。
“支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和孩子心贴心地交流,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和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们彼此的收获也将会是最大的。”侯晓堡说,支教的路上,需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