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3月28日,樱花园再次交上今年春季“成绩单”:周末两日人流量预计突破上万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艺术学院学子立即走出教室,走向樱花园,向众多校内外人士展示自己的才能与想法。
三年樱花“公演”,让艺术文化染上樱花味儿
听音乐、鉴书画、品茗茶……在游人眼里,樱花与艺术恰恰相得益彰,让人不得不伸出大拇指为其点赞。3月26日起,至3月27日,艺术学院将课堂搬到了樱花园旁,让往来游人作为大众评审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评定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樱花饰品。”艺术学院古莲汉韵社的社员身着素雅的绣花汉服,梳着汉式发髻站在自己的展台前,向游人展示中国传统服装和自制的樱花发簪等饰品。十指翻转,学生周敏和小伙伴一起借用古筝、琵琶、长笛等古典乐器在樱花园营造出一种传统气息浓厚的艺术氛围。
除了传统文化展示和乐器表演,艺术学院还展示了多幅优秀学生作品,作品类型与题材多样,包括版画,油画,水彩,国画,剪纸和摄影。“这些花的花瓣画得真细腻,这些学生观察地真细致。”来自湘潭的陈先生驻足观赏学生画作,对一幅樱花水彩画赞赏有加。
2014年春季的一天,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登辉经过樱花园,感觉那些花蕾就如同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被欣赏、被发现、被肯定,经他提议,艺术学院决定举办首届“樱花杯”绘画作品展。三年春过,当初的绘画作品展已经发展为“樱花杯”艺术作品展,活动内容由绘画扩展到了摄影、音乐、舞蹈和社团活动。
创新第一课堂,艺术就要“亮”出来
借着樱花节的契机“营销”三年,“樱花杯”系列活动愈加成熟。今年,艺术学院社团部部长史咪格向老师提议:“让社团活动参与到樱花杯系列活动中。”“社团也需要舞台”史咪格认为,只有给大家机会,才能激发社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吉他协会附近总是围满了游人,但只要有观众,他们就不会停止歌唱。”想到大家的努力,史咪格至今都有点感概,“我们真的都需要舞台,舞台就是我们的动力。”艺术学院学生会副主席万少宇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连续三年报名参加“樱花杯”并得奖。在他看来,参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给自己一个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
“这次的学校举办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化平台和机会,游客们对优秀作品都会印象深刻,说不定伯乐就在其中呢。”来湖南科大赏樱的谢卉目前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名编辑,她表示从媒体人的角度来说,科大樱花节会因为艺术文化的盛行而传播得更广泛,而具有特色的艺术文化也会成为樱花节的招牌。
实行品牌营销,绽放与成长并存
“‘樱花杯’相当于我们的一台小晚会。”艺术学院学生会主席莫双喜坦言,三年来,借着樱花节来向校内外传播艺术文化,已经使“樱花杯”成为艺术学院的一个品牌活动。活动内容丰富了,品牌也随之做起来了,学生参与度也就上来了。
据艺术学院统计,第一届“樱花杯”只有书画展,参赛作品60余件;第二届“樱花杯”,加上乐器表演,参赛作品100余件;今年,除去5大社团的自发表演,书画以及乐器舞蹈表演,参赛作品150余件。
“今年的火爆场面是我没想到的。”在惊叹人流量巨大的同时,罗登辉很欣慰同学们能把学院特色结合樱花节办的这么好,“明年我们或许会再次改革内容,将雕塑加到活动中来。”只要给学生平台,学生的爆发力与潜力值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