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艰难方显勇毅 磨砺始得玉成

——我校驻村帮扶发展产业纪实

“要想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和关键,是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过上小康生活的有力手段,是实现稳定脱贫、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从2015年4月起,我校对口帮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首车镇龙潭居委会,六年来先后派出两轮驻村帮扶工作队,组织干部和师生近1000人次奔赴龙潭,用钉钉子精神扎根扶贫村,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从确立村油茶主打产业开始,到在油茶地里套种低矮农作物红薯和马铃薯,再到建立红薯和马铃薯加工厂,打出了一套产业振兴组合拳,帮助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农户增收,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帮扶由“输血”到“造血”的历史性转变,扶贫村不仅于2018年顺利实现“户脱贫、村退出”的脱贫目标,而且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打牢了坚实基础。


龙潭居委会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有738户251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7户、621人,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山地、林地多、人口密度小,空气质量好,生态环境优,自然资源丰富。但居委会属典型山地地形,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无三亩平”是对当地地貌的生动写照。多年来,传统种养和外出务工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以及弱劳力者。如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引领龙潭居委会贫困户稳定脱贫、农户持续致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这可难坏了驻村帮扶工作队。


敢问路在何方


为确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多次组织有关专家、教授深入扶贫点进行调研,对土壤进行测试,对适合种植的农林产品进行论证,最终提出将油茶种植作为本村主打产业来发展的建议。此建议不仅在本村得以实施,而且获得了永顺县和首车镇党委、政府充分肯定,随后在全镇、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在工作队的指导下,龙潭居委会于2016年3月在全县率先成立了永顺丰润永盈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全村闲散土地整合起来,种上油茶树,截至2020年6月已新造高标准油茶示范园600多亩,再加上全村散户种植的油茶600多亩,合作社和散户共种植油茶1200多亩。


油茶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林木,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树是常绿树种,四季常青,其寿命可达100年以上。油茶种子榨取的茶油可以食用,营养丰富,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可是油茶产业属于长期产业,需要经过5~6年的精心管护才能产生收益。油茶苗种下去之后,由于地里的杂草多、且长得比茶树苗还快,严重影响茶树苗的生长,除草势在必行,但是在不使用除草剂的情况下,手工除草是一个十分费时费力费钱的事,而村里实际困难就是资金缺乏和劳力不足。怎么办?驻村工作队通过问计于民,在村民中大量走访调研,终于找到了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原则,在茶树底下套种低矮农作物红薯和土豆,既可以直接解决除草难问题,又可以在当年获得红薯、马铃薯种植收入,而且红薯和马铃薯种植是当地长期以来的传统种植项目,技术含量低、资金和人力成本小、适宜全体村民共同参与。


image.png

校党委书记刘德顺、校长朱川曲等领导调研薯类加工厂


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龙潭居委会的产业发展,除通过科技助力和人才支持外,在资金方面也予以及时支持。2018年捐资近10万元解决村油茶合作社产业管护资金缺口,破解发展瓶颈;2019年学校又捐资15万元用于红薯收购,正是在这笔资金支持下,驻村工作队与当地农户签订合同以最低保护价进行收购,调动了农户种植红薯和土豆的积极性。


红薯和马铃薯大量种植出来后,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因为这些农作物在当地直接销售十分有限,外销也困难重重。驻村工作队又动起了脑筋,决定延长产业链,建薯类加工厂,将红薯和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和粉丝,进而销售出去。


踏平坎坷成大道


建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找资金这件事儿就让驻村工作队犯了难。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们找“娘家”湖南科技大学、找当地县领导,最终得到了湖南科技大学和永顺县领导的大力支持,筹到了资金。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0年两年间,驻村工作队经多方申请争取,一共筹措到了1218万元扶贫资金,其中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636万元,湘潭对口扶贫资金200万元,永顺县扶贫办财扶专项资金382万元。


钱有了着落,可这生产设备又怎么选?是采用传统的纯手工薯类粉丝制作,还是采用技术先进的薯类加工设备制作?为此,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决定走出去,他们发现采用现代化的薯类加工成套设备加工生产,具有产品标准统一、容易掌控,产量大,不受天气影响等明显优势。经过反复权衡和充分论证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决定要把薯类加工厂建成一个技术设备先进的现代薯类加工厂。


设备到哪里采购?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一头钻进设备网调查,并拿出走南闯北的劲头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驾车从湖南跑到河南,又从江西跑到广东。驻村工作队队长感慨地说:“我们是高校来的,办厂子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没有任何经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有人问他办厂中遇到的困难,他毫不隐晦地说:“一言难尽啊!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的九九八十一难,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眼看着厂房慢慢地可以生产了,驻村工作队又得给厂子找个致富带头人来承包经营,驻村工作队队长坦言道:“当时我们心里非常着急,本村大家都没得办厂的经验,找不出人,这个厂子都已经建起来了,这个经营管理者到底到哪里去找?”几个月下来,他走访了十几个致富带头人,经过筛选,最终相中了临村土生土长的吴明喜、吴明万兄弟。他们最近7年来发展湘西特色餐饮和土特产加工产业,创办了湖南喜兰食品有限公司,有比较丰富的生产经营销售经验,又有现成的管理团队和销售渠道,该公司与龙潭居委会薯类加工厂合作,具有地缘相近、业缘相通的明显优势。这让他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e09326ef84234bbfa4f19e9545619b8c.png

农户采挖土豆喜获丰收


淀粉和粉丝生产出来之后,怎样才能把好的产品从深山中销售出去?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酒也怕巷子深,一个好的产品也需要有好的设计包装。为此,驻村工作队找到了有多年包装设计经验的王玥老师,希望能尽快出一个方案。王玥带领学生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很快根据设计定位进行设计、创作并进行实物打样。设计以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以及湘薯的产品照片和农耕的场景作为主要的元素开展手绘、元素制作。四次设计汇报,八次视频通话,设计项目在一次次交流反馈中不断推进并定稿。这次设计全部免费提供给湖南喜兰食品有限公司,吴氏兄弟俩喜出望外,欣喜地说道:“薯粉披上了新衣,今后将更有市场竞争力,为我们的产品销售帮了大忙。”


“薯”光在前头


2020年9月某一天一大早,驻村工作队队长带领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迎着曙光又来到加工厂检查设备维护情况,这里的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着农户快要种出的红薯能否及时得到收购和加工,关系着全村各个贫困户的收入。他提醒厂里的管理人员:“这个机器要加强日常维护,虽然我们现在没用,还是要上点油才能保证它今后运转更加顺畅。”


一个占地6810平方米,每小时可以加工1.5~2吨鲜红薯、日产 2.5~3 吨红薯粉丝的现代化薯类加工厂拔地而起,2020年11月24日该厂顺利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而在当初,村民们想都不敢想,在自己这个深度贫困村发展出了产业,还办起了厂子。龙潭居委会主任王勇说:“我们这个村以前主要是没有支柱产业带来经济收入,所以整村还是贫困村,现在有了这个厂,我们不仅能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也有了希望。”


根据协议,湖南喜兰食品有限公司每年按政策投入的6%支付租金73万元,该租金作为扶贫资金,由首车镇政府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补助;更重要的是加工厂优先安排15户左右贫困户就业,按每人每月4500元发放工资。薯类加工厂与农户签订合同,土豆、红薯分别以每斤1元和0.5元的最低保护价进行收购,2019年、2020年为试产期,从农户手中收购了红薯、土豆90多万斤,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直接获益47万多元。村民们拿着到手的红票子,种植土豆和红薯的积极性一下子点燃了,勤劳致富有了门径,许多村民表示,今后还将种植更多的土豆和红薯。


也正是林下套种模式,使贫困户彭清海的生活有了奔头。现在他家一年仅种植红薯、土豆,收入就有3万多元,有钱了,彭海清在2020年盖起了3层共11间的新房。彭清海逢人便夸:“扶贫队很好!老百姓种红薯、土豆也能发家致富了。”龙潭居委会主任王勇介绍说:“就是种红薯、土豆这一项,我们村农户种的少的有几千斤,种的多的有几万斤,现在有的老百姓靠种红薯、土豆都修上了小洋房了”。


image.png

▲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省际交叉考核组实地考察龙潭居委会薯类加工厂


2020年12月9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省际交叉考核组实地考核了龙潭居委会薯类产业开发项目,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


永顺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首车镇龙潭居委会薯类产业开发项目提升为全县的一个薯类农产品种植和精深加工项目,要求它的服务范围不局限于龙潭居委会和首车镇,而且要带动周边村、镇薯类农产品种植,致力于将它打造成现代化的绿色环保有机食品加工基地,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