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人物

中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记我校“湖南省特聘外国专家”Caroli

 

                  

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年轻老太”,骑着中国上世纪流行的“二八式”自行车在学校大小交通线上“风驰电掣”,遇见路人,一会儿说“hello”,一会儿又用泛着“洋味”的口音说“你好”;看到旧田径场的同学学习健美操,也要停下来学两招……这样的场景,许多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陌生,这位“中西结合”的主人公就是已在我校执教近三年的美国籍外教Caroline Mary Botsford。今年9月份,Caroline荣获“湖南省特聘外国专家”称号。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关注的并不是奖项,我喜爱的是湖南科技大学”,而她也格外珍爱在中国的生活,“我希望能一直留在这里。”

 

“我太爱中国文化了”

有不少人友善提醒Caroline,她珍爱的那辆自行车“大概流行于三十年前的中国”,她先是惊叹,接着高兴地说:“这也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体验!”

Caroline在美国华盛顿长大,大学毕业后在纽约发展,2010年,她来到中国并在我校任教,初到湖南科技大学,Caroline感觉就像到家了一样。

走进Caroline的公寓,俨然像进入了“中国馆”。蜡染、剪纸、大红灯笼、龙纹笔筒、笔墨山水画、手工编织等大小物件错落有致,“这些是我在衡山、上海、还有张家界等等地方买的,这是朋友送的……”Caroline能详细地回忆起每一件工艺品的故事。书房的墙壁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北京市地图无声地承载着Caroline的心迹,她的兄弟姐妹分别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她时常凝望世界地图,想着许久未见的亲人,而向朋友介绍时,又会美滋滋地指向中国说:“我在这里”。

Caroline不仅仅爱中国的工艺品和名胜古迹,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更爱中国的文化。她一直努力认真地学习中文,她传授学生“从听到说”的“婴儿学语理论”,同时自己也实践着,她始终相信,“聆听得久了,总能学会说中文的”。

早在2008年,Caroline决定来中国后,踏踏实实地做了一年半的学生——学习中文。“我的汉字写得很好”,Caroline夸着自己,在她的“家庭作业本”上,满是简单的笔画、音调、文章的拼音标注、花花绿绿的“中英结合”笔记。结业后,Caroline还主动请求在纽约International Center教中国学生英文,她得意地说这是“教与学两全之计”。

如今Caroline还只会说简单中文,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热情。课堂上请同学到黑板上解答问题,她一边招手,一边说“你来、你来、来”;遇见说话缺乏信心,声音很轻的同学,她假装在跟其他同学窃窃私语,还一遍一遍调皮地说“听不见,我听不见”,惹得学生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出声来;她也是北区菜市场的常客,甚至还能跟店主讨价还价,店主很想与她交流,但碍于语言障碍,双方经常要“胡搅蛮缠”般比划一番才能互相理解,交流多了,店主们都习惯并喜欢上这位“外国顾客”,每次都会亲切地向她打招呼。

 

“我的教学是疯狂的”

友好的环境,天生乐天派的性格,让Caroline很快适应中国生活,在我校的第一次教学,她的中国学生也给她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激动地自我介绍,接着轮到学生,结果我遇见了FishGrassOrangeSwallow等等有趣的名字。”原来,在标准的美国姓名姓氏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英文名,Caroline向大家推荐英文网址,让其自行选择更改,但大家并不领情。“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多么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我为什么要他们改变呢?改变态度的应该是我,在这里,我也是一个新学生!”Caroline带着这些奇妙的名字,开启了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之旅。

Caroline的课堂是具有创意的音乐会。学习音标时,Caroline用自己独创的“美式拼音”讲解发音方法、要领,她经常用歌曲的形式把一个个枯燥的音标唱出来,浑厚的中低音,Rap、歌剧、流行曲,时常在教室里飘荡。只要是能够想到的歌曲,只要是与音标有关、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她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播给学生。外国语学院2011级学生李霞形容Caroline上课时唱的‘音标歌’很有趣也很新颖,“我从来不知道音标还可以这样学,生动得很呢!”

Caroline的课堂,还是一场视觉盛宴。如果学生发音不规范,就会受到Caroline的“特殊照顾”:一遍一遍有针对性地夸张的发音练习。眼睛不紧盯住“目标”,思维开一会儿小差,就跟不上她遍及全教室的“凌波微步”以及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为了让学生感受音标“θ”在发音时的气息,Caroline走遍教室的各个角落,握着每一位学生的手,在上面吐一丝气儿,回到讲台后,她缓了好一会又投入到新的教学中。

平时看似有点“疯”,在课堂上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Caroline,对待学生的学习,却是异常严格,潇湘学院的许傲东感受颇深,大二时,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Caroline主动了解他对主题的想法,然后‘逼’着他写演讲稿,不断要求他修改,后来又收到已经修改得密密麻麻的讲稿,“既意外,又感动!”当徐傲东得知当天晚上Caroline到凌晨四点才休息后,感叹“她改稿子比我写稿子还认真!”

“接受是需要过程的”,Caroline深有感触地说,教学伊始,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她的“疯狂教学”,本应双向互动的课堂成了“独角戏”。Caroline仔细分析后,向学生发出一封“邀请函”:每三位同学一组,定期到自己公寓进行交流,活动、话题自由,除了丰富的食物,Caroline还按中国习惯准备了茶叶,学生一进门,她便用中文说:“茶,是喝茶么?”“我得让他们先不怕我”,Caroline笑着回忆,“我还跟班级女生一起逛过街呢!”

 

“我要扎根在湖南科技大学”

入乡随俗,Caroline费尽心思地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林朝慧。“林”的发音与她的英文名字后半部分相近,“朝”代表她出生在月落日出之时,“慧”则是她要好的中国朋友的名字。Caroline一直很主动地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这让她觉得自己与这里更亲密,更爱这个“大家庭”。

在美国,Caroline尝试过很多不同领域的工作,来到湖南科技大学,她找到了最合适也是最钟爱的角色。在题为《Impressions of China: A Sacred Journey》的文章里,Caroline写道:here I feel safe and treasured by students

正因为如此,Caroline守护着她心爱的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她曾婉拒过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的任教邀请,在她眼里,“湖南科技大学是个小世界,像家一样温暖,学生们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城市,从他们身上,能看到丰富的生活元素,与他们交流让人享受。”

Caroline经常与学生一起举行small party,有时还跟他们一起做饭。“我很喜欢吃中国菜,我的学生会给我做!”提起学生,Caroline眼睛里都流露出浓浓的依恋。

Caroline还有自己的表演舞台。在2010年湘潭市第十二次妇女代表大会文艺晚会上,Caroline热情地演唱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随即朗诵古诗《静夜思》,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而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Caroline与一位中国男歌手合唱的奥运歌曲《祥云浮现》更是让人惊艳。Caroline翻看视频时,总会感慨,“没想到我还能上中国的电视!”

每年寒假,Caroline离开学校回到纽约探望家人,但她总要赶在中国的春节前回来。当其他人疑惑的问她原因时,她会理所当然地回答:“因为这里是我的家啊!在这里,我什么也不用想,可以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还可以和朋友一起过春节,每次都有回家的感觉!”

Caroline也曾说“我留在湖南科技大学越久,扎根越深”。的确,她早已扎根在这里,已然成为我们的家人。

评论
用户: 邮件: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