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青椒图鉴】龙潇:把课堂当做日语“训练场”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一句流利的日语问好,拉开了这堂高级日语精读课的序幕。课还未开始,16级日语专业的学生们就开始了课前的热身活动——3分钟的课前演讲。

 

“通过死亡可以引发对生的思考,”在龙潇的引导下,全班围绕主题展开了讨论。在他看来,这种讨论不仅延伸了知识,更能增加课堂乐趣。

 

结缘日语“订终身”

 

90%的大学生一样,龙潇的大学也是修满课程毕了业,便站上了未来的分岔口。就业还是深造?他走近自己感兴趣的日语,准备留学日本继续学习。

 

在选择考研意愿学校时,语言学校班主任和龙潇进行了一场改变他人生轨道的谈话。“我打算报考京都大学,”听到他的“壮志”,班主任愣了几秒,在日本仅次于东京大学的京都大学历来在语言学校考上的人都极少,“你还是选择更实际一点的学校吧!”班主任规劝道。这份质疑仿佛当头一棒,“我就非要考给你看”龙潇暗暗想,心中的不服气鼓动着他赌一把。

 

然而,这份“赌约”显然是成功的。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做兼职和学校日常学习,他还要挤出三四个小时泡图书馆,“那段时间比高中时还要刻苦”。六年的留学时光,龙潇一路从研究生进阶到博士生。

 

现在,每每在课堂上,他总会把自己的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在他看来,即便是再平凡的人,也会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机会。“我可以做到的事情,你们也能做到,就在于要不要努力,”他这样激励道。

 

三尺讲台“献热情”

 

“日本的柚子要比我国的小一些,”讲到“柚子”这个单词时,龙潇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比划着日本柚子的大小,以便学生们做比较。银美娟听着老师的讲解,在课本上标记着要点。“龙老师的课很有趣,他的语调和肢体动作都很吸引人”,她笑着说,“他还常给我们延伸很多东西。”

 

课堂上,一旦他开始做引申,同学们便会主动查单词,对他引申的词做出积极回应。他的课堂是宽松的,学生们可以讨论、可以主动提问、可以畅所欲言。哪怕话题拉出很远,他也会把学生“拽”回到课本上。

 

课前3分钟演讲是他的教学方法,他崇尚“多说”,所以便衍生每节课前的一个固定流程——3分钟演讲。但把生活“搬”进课堂更是他的特色。他认为学生学的不应当仅是书本知识,涉及的面还要更广一些。“鲷鱼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鱼,”他结合自己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和学生们交流起来,课堂一下子跳到了美食世界,“我听过的,在书里读过的,所有了解过的都会和学生们讲,不断扩充他们的眼界。”

 

“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2012年回到大学母校教书开始,龙潇一直致力于让他的课堂活起来,所以他在课上会不时和大家互动,拓展内容让大家有更多可以讨论、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课堂和日本的课堂有些不同,他们的课堂讨论就很热烈,”龙潇希望国内的课堂也能活跃起来。“学校应更加注重加强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关联,这是让教师回归教学的关键。”他说道。

 

学习之海“轻泛舟”

 

尽管角色已转换为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师,但龙潇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他的学习之路上不断地进阶。

 

日语电影、书籍,都是他的生活佐料。他床头堆放的日文书籍厚厚一摞,从小说到科普书籍,都是他的阅读对象,每晚临睡前,他都要畅意地读上个把钟头才会入睡。他希望学生也多阅读,“无论什么类型,篇幅多长,都要多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龙潇的学习之道不仅局限在书本和影视作品中,他还常常参加语言学、翻译等多方面日语有关领域的学术交流,通过了解专业动态,不断充实自我。

 

“作为学生应当学而不厌,作为老师应该诲人不倦。老师同样也要不断充实自己。”从教六年,他一直不断践行着这个原则,在育人的同时,不忘把自己浸在学海中,慢慢沉淀。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