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跨越,源自执着创新——记商学院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

 

 

  荣誉的耀眼光环背后必定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创新也要经过汗水的浇灌才能盛放出美丽的花朵。在湖南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秉承“执着”与“创新”理念,潜心致力于人才培养与学术攻关二十余载,一举拿下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与 “国家级教学团队”两项殊荣。


  这个团队,就是由田银华教授牵头,胡石其、刘友金、向国成、龚日朝、李汉通、廖湘岳、韩绍凤、叶文忠、罗发友等28位学者组成的商学院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教学团队。团队成功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新时期要求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教育部的认可和学界的好评。


更新理念,创新应用为根本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社会大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重要命题。对于经济学专业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理念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先导


  “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育模式。”经过长期的审时度势,以田银华为首的教学团队开始了深刻的思考,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校就开办了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形成了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教学团队的雏形。尽管成员时有变动,但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经管人才,一直被视为团队的重大使命,并始终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面向基层需求的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在谈及团队教学研究的具体方向时,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的刘友金教授如是说。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团队已逐渐发展壮大。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突出以“应用”为目标、以“创新”为特征,大力推行通才教育,彻底改变僵化的育人模式。


  为把握办学定位,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面向基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团队在实际教学中实施了以“三知、四干、五力”为主体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工程。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的层次梯度结构,团队还从培养规模、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考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同舟共济,上下求索术更精


  如果把一支团队比作一列高速前行的列车,那么高水平人才则是推动列车飞驰的“发动机”,师资队伍始终是团队的重中之重。


  经过20年的不断建设,今天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教学团队已经拥有教授10人、博士15人、博士生4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


  为了队伍建设不断层、有后劲,团队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深造,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权威专家们的讲解,让我们茅塞顿开,对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参加团队协办的“超边际经济学”国际会议后,一位年青的团队成员竖起了大拇指。
  而在教学上,团队新老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已然成为一种常态。执教计量经济学的青年教师李宾就坦言,“韩绍凤教授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很吸引我,让我获益匪浅。”


  除了不断提升自我之外,这还是一支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朝着目标奋勇前行的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大家集体攻关的成果。”田银华欣慰地说。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凌晨,团队成员聚在一起,为了课题中的小细节而“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常常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课程的思想、设计、目标,甚至课时和教法,都是经过答辩式的讨论最终才确定。”商学院院长向国成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虽然课题占用了很多休息时间,但是没有谁为此而抱怨过。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团队科研也硕果累累:近10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煤炭工业部项目15项,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60余篇……


双管齐下,两类平台育英才


  如果说创新的执着与团结的氛围是使团队日益强大的“法宝”,那么“两个平台”的搭建则直接为研究向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团队搭建了“教学质量工程”、“院、所、企合作”两大平台。


  其中,打造富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精品课程和实验室,都是团队落实大经管人才培养思路、紧抓教学质量的手段,为实施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而“校企联姻”,与企业进行各种合作,将创新、创业、就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则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课堂理论学习的传统培养方式,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创设了实践平台。


  在理论教学上,团队也有绝招。“课堂上,我们会通过体悟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理论知识。”经济系主任李汉通说,团队尽量多采用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做到理论授课问题化、生活化、本土化和前沿化。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事件都成了老师们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法宝”。“在上江海潮老师的课时,全班同学围绕‘银行信用是什么’的话题,提出了三十多种观点进行讨论。太棒了,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愿意落下!”回忆课堂踊跃发言的情形,一名同学仍津津乐道。他表示,这样的课,同学们打心眼里爱听。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撰写学术科技论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基地化、专业化等特色,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技活动热情,学生的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大提高:第四届、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两度夺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比赛中,都有优异表现;在《中国软科学》、《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科技论文20余篇,毕业生成为企业界的佼佼者……


      “丰富的课外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现任宁波格兰大光电公司总经理欧永新谈及昔日老师对自己的悉心培养,仍心存感激。他是团队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扎实的知识功底、娴熟的专业技能、敏锐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创业能力,是这些“得意门生”的共同特征。


  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取得了巨大的人才培养效益,也大大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据《中国大学评价》评估结果,我校管理学专业办学水平排名由2006年的91位上升到2008年的61位,经济学专业办学水平排名由2006年的96位上升到2008年的65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的荣誉,是湖南科技大学近年来狠抓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一个缩影。今年,学校更是多次强调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科大定会出现更多杰出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教育教学方面必定会“万紫千红春满园”。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