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湖科大学子李嘉轩创作《行将二十》铭记青春

 

曾荣获瑞士海外书展骑士杯二等奖等十几项国家级省级奖励、开设个人的公众号“嘉轩笔谈”得到近万次人的浏览和关注、固定粉丝有3210个、负责过学校校报和画册的编辑、几十篇作品散见于《当代汉诗》、《零点诗歌》、《心灵文苑》等书,参编过《全国大学生文选》,是《高校文学》等杂志的签约作家。4年大学生活,我校学生李嘉轩在400余本书中倾听,用近300篇文章倾诉,用写作为自己交出了一份答卷。

 

 

写作的道路上有两种选手:天赋型和后天努力型。李嘉轩说,他属于后者。大一刚入学,他加入了学校大通社文学部。由于没有基础,写作上有点力不从心,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写文章次数的增多,再加上热爱读书的习惯,在部门里他一年就交出了上百篇文章,写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那时候,每次写完一篇作品的满足感就像有了一个自己的孩子一样。”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李嘉轩脸上忍不住笑意。

 

 

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他开始将步伐迈向自媒体,创办了公众号“嘉轩笔谈”。在他看来,写作是一种状态,在写作状态中的人才会更纯粹、更艺术化、更自由。“写作不是先思考再写作,而是边思考边写作。写作是不能预设的,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呈现的更好而已”。李嘉轩说道。

 

 

纯文学性写作在市场上的受众本就有限,“嘉轩笔谈”在实际上操作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作为一名新媒体小白,李嘉轩不仅一切从头学起,还面临着孤军奋战的困局。团队的主创少,文章出产依靠自身。他精心写就的文章,很多次都是信心满满地发布,而真正的看众却少之又少。文章的阅读量提不上去,总是在两位数边缘晃悠。“那时候我压力特别大,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他皱了皱眉,推了下眼镜继续说道,“于是我开始反思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我发现一直以来我都在朋友圈只展现自己好的一面,但其实狼狈的自己也是真实的自己,不应被刻意隐藏起来”。

 

 

当固有的观念一旦被打破,问题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当时,他立马文思泉涌,写了一篇名为“今天,你又在朋友圈里做了一天的“winner”吗?”的文章推送,清晨7点,李嘉轩揉了揉一夜未合疲惫的双眼,右手敲完文章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深深呼了一口气。没过多久,阅读量开始蹭蹭上涨,数据的增长幅度超出了李嘉轩的预料之外。读者们的留言与反馈更是鼓励着他,“读者是我几乎全部写作动力的来源,他们让我看到我用心在做的东西还是有人看到的。”他眼里闪着光,欣慰地说道。

 

 

拖着大二的尾巴,大三在繁忙的新生入学季来临时悄然而至,同时要负责校媒和公众号的运营,压力像座山毫不留情地压在了他的肩膀上。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管理校媒的同时,李嘉轩尝试着调整公众号文章风格、在多个平台进行推广、184月时正式建立嘉轩笔谈工作室团队,收入四五位编辑,并招募十余位签约作者。“我们几个编辑经常会和嘉轩学长约,他会和我们谈他做公众号的原因,每个栏目的来源,还有公众号以后的发展,以及他的创作和生活上的感受。我觉得他做事是非常认真的,这一点打动了我。”“嘉轩笔谈”的成员唐巧丹评价道。

 

 

每当他深夜一个人走在校园里写诗时,每当他尝试向各种赛事和文学刊物投稿时,每当他努力做好每一期嘉轩笔谈的推送时,他都在幻想这样一天的到来——出一本属于他自己的书。而“嘉轩笔谈”第119期文章正式与读者见面,李嘉轩觉得出书的时候到了,“把书印成铅字对我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流传下来的东西,《行将二十》也是我送给自己20岁的礼物。”于是,他把自己最看重的篇目挑选出来,一篇篇一句句的重新打磨,给每种风格的文章都写序作结。

 

 

那时候,李嘉轩的房间从早到晚都是昏暗的,紧闭的窗帘,幽暗的屏幕光闪烁着。那是很痛苦的一个多月,可他说:“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能怎么解决呢?其实肝过去就好了。”在那段日子里,他常常为了一篇稿子在电脑前一坐一动不动地写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一天下来好不容易雕琢完美的文章,又会因更好的灵感而被推翻。这样的循环往复,是痛苦也是快乐的。

 

 

427日,李嘉轩新书《行将二十》发布。他说,他会一直用手中的笔写下去,记录生活的变化,铭刻时代的变迁,哪怕是万粒微尘中的一员,他也要为这个时代发声,为这些闪闪发光的岁月发声。他说,“是写作在我的生命的深处发出耀眼的光芒,笔耕不辍,我不愿停下手中的笔。”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