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我校第六届结构设计竞赛圆满结束

  

 

14日、15日,我校第六届结构设计竞赛在第二体育馆圆满展开,最终决出9组一等奖,14组二等奖,18组三等奖。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祝明桥,教务处副处长谢献忠,湘潭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孟灿,土木工程学院副书记程火焰,副院长郝小礼、汪建群及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本次比赛评委。

 

开幕式上,谢献忠简要总结了历届结构设计竞赛所取得的成绩成果。他指出,结构设计竞赛不仅是土木工程学院的主打项目,也是学校进行创新设计与教育的品牌项目。祝明桥也表示,结构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希望大家能享受竞赛过程。

 

本次竞赛共112组选手报名,90组选手参加,每组3人,参赛选手提前一天抽签决定比赛顺序。比赛分为两个阶段,参赛的桥梁模型在通航净空检测合格后称重,在加载台上固定模型进行第一阶段的标准小车移动加载,未触发警报视为加载成功;而第二阶段,模型在加载台上固定模型跨中并进行最大40kg极限加载测试,桥梁结构没发生坍塌或砝码掉落即视为加载成功。第二阶段加载成功的模型将由参赛者当众说明作品构思,并接受由嘉宾评委的提问和点评。比赛加载过程由土木院科协工作人员负责监督、计时、记录。

 

“这个厉害了,他们要是不过不太可能。”观众的热烈讨论声在第五组选手进行第一轮测试时变得安静,大家的眼睛紧紧盯在了模型上缓慢行进的小车上。堆放钢球的小车在两名选手利用长线一拉一放的紧密配合下缓缓前进,一名队员紧张地关注着小车的行进轨迹,不让车轮有一丝的偏差。最终小车通过了桥面,成为第一个通过“红色警报”这个“鬼门关”的参赛组。来不及松一口气,就进入了在桥面中间部分加载砝码阶段。队员小心翼翼地将重达10kg的砝码放置在桥面上,第四个砝码战战兢兢地停留在半空中,队员谨慎地寻找着放置的最佳角度。

 

来自16级岩土与城市地下专业一班的队长刘恒视线紧盯模型,额头的汗水轻轻滑落,双手握拳,默念秒数。“十五、十四...三、二、一!十五秒到,我们成功了!”他重重地呼了一口气,兴奋地跳了起来与队友欢呼,击掌庆祝。半个月里不间断的做模型、比赛前天通宵完成模型的加固与试稳、四次模型的改进与优化,都让他眼中遍布的红血丝产生了独特的意义。

 

“你们组桥梁总的结构很稳固,能够承受40kg的砝码,但桥梁的局部设计不够精细,桥架刚度不足。”程火焰指着横梁与主梁的交汇点处说道,15级潇湘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班的廖玉琼正和她的队友认真地听取评委老师们的建议。

 

她们的作品在小车通过桥梁的过程中桥板下陷超过1cm,超出位移限值,导致警报器发出警报声,最终失败。廖玉琼所在小组是第一次参加此类有关专业知识的实践比赛,“我们在制作模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桥梁模型的柔软度,使得桥面过于柔软,在第一阶段就失败了。虽然比赛结果不尽人意,但是在制作桥梁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将许多以前背了就忘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收获还是很多的。”廖玉琼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我们组在桥墩的底部加了一层绷带,绷带撑开会给整个模型一个水平的向内拉力,桥墩桥面的稳定性大大提升。”16级建筑工程1班的李利华笑称自己组的作品为“船桥”。放眼望去几十组的设计模型,他们组的模型外形格外亮眼,底部绷带的添加、两侧的绳索保持大三角中间站、小三角对称两边摆的形状,可谓独树一帜。虽然是第26组选手,但面对接下来的比赛,她满怀期待。

 

“连接结点控制不好、端部的悬条部位变形太大是选手在比赛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把结点加大或是做一根拉索拉端部,关键在于通过计算加实验来找到合适的方法。”孟灿针对选手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据悉,本次比赛由土木工程学院承办,由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交流协会(下简称土木院科协)组织实施。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