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学以致用,下乡为民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三下乡”纪实报道

农村百姓的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百姓的民生大计,也是反映农民的生活水平及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不少的成效。此次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到永州零陵区农村,对当地的住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村民的住房建设及规划问题,并为在当地进行了义务劳动,为村民们送去了关爱。
土木学子喜下乡,永州百姓乐相迎

志愿者到达当地县政府
告别城市的热闹和喧嚣,放下学习任务和课本,在学习之余能够有机会走进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对所有的志愿者来说是一件非常新奇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7月10日上午,顶着炎炎的烈日,在经历了4个多小时的颠簸后,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团队顺利抵达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地——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此次活动由指导老师虢利钢和罗小红带队,随同前去的还有9名志愿者。
为了使本次“三下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学院做了志愿者选拔培训、活动地点确定与联系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活动前,活动负责人召集团队成员召开了动员会议,对此次活动做了介绍和具体的安排,对相关事项做了强调。
实践团队在抵达邮亭圩镇后,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讨论,各人员作了明确的分工,为调查当地住房建设以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情况做好了准备。
勤劳点燃致富引擎,政策提供发展动力
 

实践队伍走访当地农田示范基地
热浪袭人,阻挡不住下乡的步伐;环境艰苦,磨灭不了实践的意志。邮亭圩镇的农村小道上多了一群身着白色衣服的志愿者,他们挨家挨户地进行着走访和调查,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当地浓郁的乡土风情,同时也体会到了生活所带给他们沉重的担子。
7月11日清晨,踏着乡间微微的晨曦,我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小组早早地赶到了集合地点,准备前往当地的毛坪村开展调查工作。志愿者们通过走访群众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地房屋建造情况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调查。
在调查中,志愿者们了解到,在前年,这座村子还是镇里的扶贫村,经过两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2010年摘掉“扶贫村”的帽子并被评为“2010年度永州市卫生示范村”。 而村里的经济主要以水稻、养殖等为主。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当地村民的辛勤劳动和在政策的支援下,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
经过一天的调查,志愿者们掌握了很多关于住房建设的基本资料,也对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历史背景有了大概的了解。一位志愿者说到“难得有机会出来历练一下,可以切身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来,觉得很新奇,也很有挑战性!”。
理论指导实践,行动服务村民

志愿者认真记录村民反映的问题

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等我毕业了,我要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盖到农村来!”看到当地人民所住的房屋,志愿者们在调查的过程中表达着自己的决心。
7月12日上午,在到达邮亭圩镇的第三天,我院“三下乡”志愿团队继续深入到当地的水月庵村进行调查,通过一天的调查和实践,针对房屋中存在的问题,志愿者为村民们提供出了多种可行性的方案,利用所学的知识给村民们带来了帮助。
“当我们到达这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当地的住房比较破旧。”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这样写到。通过发放的调查问卷和整理的资料来看,相比于当地前几年的情况,目前的住房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民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对许多住房进行了改造,但当地住房质量的平均水平相对于一般地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了解到当地许多新修建的房屋存在着墙壁开裂、地基下沉等问题的时候,志愿者对一些存在问题的房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利用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为村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如水泥墙在建造后要合理地养护,房屋建造前要对岩土层进行勘察。
一些村民在评价这些志愿者时说:“懂得文化知识真好!这些学生娃以后可要为我们农村的建设多做贡献啊!”
感民风之淳朴,叹生活之艰辛
    面对连日的高温天气和疲劳所带来的影响,志愿者们实践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7月13日, 我院“三下乡”志愿者不惧烈日的炙烤,继续深入到邮亭圩镇的各个乡村对当地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
  志愿者刚进到村民的家中,屋子里的主人立刻热情地搬来了凳子,用瓷碗倒了凉茶递给志愿者。房屋内的装修稍显简陋,可是当志愿者和村民谈及房屋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喜色。在交流中志愿者了解到当地的村子曾经被列为“扶贫村”,部分村民解决温饱问题都十分的困难,自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各项利民政策,在各种政策的支援下,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的建设也取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
  走出村民的家中,志愿者在乡间小道上看到许多在田间忙碌的村民,经过几天的走访和调查,当地村民的勤劳和朴实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统计,农业是邮亭圩镇的经济支柱,村民们主要通过农业增效带动经济的增长,而当地村民这种辛勤肯干的品质不仅是他们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他们创造出了物质财富。
义务劳动“汗滴禾下土”,学子深悟“粒粒皆辛苦”

志愿者在瓜田里进行劳动

志愿者劳动后的喜悦心情
也许在常人的眼里,大学生都是拿得起书本却拿不起锄头,能做学问却吃不得苦头的群体,可是,志愿者用他们的义务劳动诠释着:大学生不仅具有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也具有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看着家里堆积的西瓜,村民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
7月14日,实践团队在结束了一个上午的调查活动之后,来到了当地的一户村民家,在了解到这户人家既要忙双枪又要采摘西瓜,劳动力存在很大缺口的情况下,他们主动要求帮助村民下地摘西瓜,进行义务劳动。
“这个瓜不错,是个好瓜啊!”志愿者捧起一个西瓜拍了拍,摘下来递给了瓜农。在瓜地里,志愿者一个个都变成了摘瓜的能手,为了寻找着成熟的西瓜,他们不停地在瓜藤之间穿梭,时而俯下身来拍拍这个敲敲那个,用听声音、观颜色、掂重量等方法对西瓜进行识别。烈日当头,志愿者汗流浃背,衣服上也沾满了泥土,但他们在劳动中找到了乐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经过了半天的忙活,志愿者们一共采摘了四百余斤西瓜,看着屋子里堆着的西瓜。胡阿姨说到:“由于正值双抢时节,家里的五口人整天忙着双抢,瓜田里的活根本就忙不过来,幸亏有了志愿者们的帮忙才使得熟了的西瓜得到及时的采摘”。临走时,胡阿姨给送给了每个志愿者一个西瓜,“这是你们自己摘的西瓜,吃起来一定很香甜”胡阿姨向志愿者们表达了她深深的感谢之情。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志愿者们略显疲态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为村民做完义务劳动后,志愿者此次“三下乡”的实践活动也即将结束了,通过亲自下田进行劳动,志愿者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和不易。
话语寄期望,含泪惜别离
7月15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期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收拾好自己的行装,志愿者们来到了乡间的田野里,感受着这里的乡土风情,虽然实践的日子很苦很累,但通过此次“三下乡”,志愿者学到了也收获了很多,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锻炼,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将来农村的建设就都靠你们了!”临走时,当地的村民紧紧抓住志愿者的手,对这些学生娃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在离别前,志愿者不禁驻足回望邮亭圩镇,六天的时间,他们在村里的各个角落留下了足迹,他们向当地的村民展示了知识的力量,而当地的村民也带给他们许多的感动。
仍旧在当地政府的大院,仍旧是这趟大巴,志愿者踏上了返校的路途,汽车驶过马路旁,他们看到微风拂过的稻田里,村民们仍旧在为双抢而忙碌,用勤劳的品质创造属于自己和邮亭圩镇的明天,而车上的志愿者仍旧在细数着此次“三下乡”的点点滴滴,回味着和零陵的不散情结……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