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下乡为民展风采 服务农村促和谐

土木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报道

作者:傅学敏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宣传部 日期:2009-07-19 浏览:337

满载朝晖扬风帆,心怀激情进农村

    热情服务送乡亲,激情满怀献新策。7月12日清晨,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 服务队不远千里赶赴湘西凤凰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进和谐”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拓展自身素质。

感悟古城如画底蕴,了解农村建设新面貌

    路经凤凰古城,走在木色古香的街道上,巷中家传的首饰、苗寨的花袄,言说着沧海桑田,萦绕耳畔、穿透城墙的一曲曲葫芦丝,婉如古城的绝唱。沱江那缠绵吊脚楼的眷恋,青石板向晚的一抹余晖让大家心中不禁泛满了诗意,忍不住轻倚栏杆,望着江水里倒映着的古城,感悟古城千年沧桑之美。

    在古城兰亭小憩了一会,大家便乘车赶赴吉信镇大桥村。我们了解到,大桥村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发展,通过组织村民培训、农户“一帮一”互助、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等方式,大力提高农民养殖、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发展适合本村的新型产业。大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村内交通便利,吉怀高速公路的修建、治安综合管理制度的完善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刮目相看。

亲身体验农活,不怕苦也不怕累

    为了达到磨练自我、服务农村的目的,志愿者刚到达大桥村,还来不及休息便拿起锄头来到田间为村民干起了农活——锄草。

    仲夏烈日炎炎,带队的虢利钢老师、刘星晔老师和志愿者却在田间埋头锄草,不一会,额头上便布满了豆粒般大的汗珠。一位志愿者诗性大发,边锄草边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大家都笑了起来。志愿者们十分富有创意的开展了锄草比赛,致使大家干得更起劲了,在烈日下一干就是一个上午。一位路过的大叔关心的问大家:“累不累啊?累就先休息一会。”一位志愿者憨厚地笑了笑:“大叔,您放心,我们不怕累,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这活不算什么。”

     虢老师还引用温家宝总理在湖南大学提到的“此时,此地,此身”来鼓励志愿者们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勇于承担责任,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

扎根基层献青春,大学生村官获好评

    从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已经锻炼了一年,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 7月14日,我们对凤凰县吉信镇的大桥村和沱江镇的杜田村进行走访调查。

    我们首先到达大桥村,大学生村官刘振军和我们介绍说:“村里很多户人家都是柑橘大户,近几年来政府大力发展种植业,柑橘成熟季节还为农户联系厂家,但由于村里没形成一定得产业规模,柑橘的收购价格还是较低,所以我们正在着手开发柑橘新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我们还走访了村里的村民,当问及对刘振军的看法时,一位大娘动情的说:“我们是又拿他当村官,又拿他当儿子啊,一年来这孩子为村里做了很多事,看见这孩子黑了、瘦了,我们都心疼啊。”一位高中生接着说:“军哥很棒!他完善了村里的生姜、柑橘销售网站,大大增加了农产品销售量,我以后定要向他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来建设我的家乡!”

    接着我们来到了沱江镇杜田村,走访了村支书张公平,采访中他一脸微笑的说:“我们的大学生村官赵猛做事认真、肯干、负责,昨天晚上11点多还在村民家里处理事情呢!他工作态度好,积极性又高,我们对他都很满意。真希望每年能多一些这样的大学生来协助建设我们农村!”

    结果表明,农民对大学生村官满意率很高,大学生村官为农民带来了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在指导农村基建组织建设,帮助农民建设农产品网站、完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泛开展问卷调查,为农村发展献新策

    7月15日,为了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最新资料,为新农村发展出谋献策,在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虢利钢和刘星晔的带领下,我们在杜田村开展了关于居民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体系、党组织建设、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情况的问卷调查工作。

    走了一个半小时的泥路,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杜田村。我们发现杜田村地形复杂,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不利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而且我们与部分村民存在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一些村民甚至不理解我们的调查工作。面对居多严峻的考验,我们顶着压力,心平气和、耐心细致的与村民沟通。村民被我们的认真负责态度感动了,不仅认真的填完问卷调查报告,而且积极配合志愿者各项工作。经过一上午,高效的问卷调查工作,志愿者收回有效问卷50余份。最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并作了总结,发现村里一些工作民主程度还不够高,村里的党员还不能很好的起到带头作用等问题,我们及时地向村委会反映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情如涓涓细流,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在大桥村走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结束后,志愿者心中最牵挂的就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爷爷、奶们生活如何,弟弟妹妹们都是谁在照顾?”一路上,志愿者都急切地在询问。村官刘振军介绍说,村里一共15个孤寡老人,24个留守儿童,生活都比较贫困。

    我们很快来到一间破旧的小木屋前,里面住着的是87岁的孤寡老人唐万宝。屋里很黑,由于长年没人打扫,屋里卫生状况很差。看到这情况,志愿者心里都很辛酸,便一起忙活了起来,为老人打扫屋子,清洗床单、衣物等。志愿者为老人送上了补品和生活用品,并关切地询问了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在一个七岁的留守儿童家里,我们发现家中仅有小孩和一个70多岁的老人,生活较为拮据。志愿者和小朋友做起了猜谜、大风车等游戏,为他朗诵诗歌、唱歌,给他送上书籍、书包和生活用品等,还耐心帮助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当志愿者问起小朋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时候,这位仅有七岁的孩子沉默了一下,他说:“我希望能待在爸爸妈妈身边。”孩子的话让志愿者顿时红了眼眶,志愿者帮孩子拨通了他父母的电话,在电话交流中孩子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志愿者也在电话中表达了希望孩子父母能多回家看看孩子的愿望。

    志愿者相继探望了其余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刘振军对志愿者表示了感谢,志愿者也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会来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乡亲送锦旗,感恩记心怀

    就在我们要离开之时,大桥村村民特送来了一面写着“下乡为民,感恩在心”锦旗。乡亲们向志愿者表达了谢意,并要求与志愿者合影留恋。社会实践这几天来,我们和乡亲们朝夕相处,淳朴的民风、乡亲们的热情让我们内心泛起了阵阵暖流。以后不管在哪,心中最牵挂的便是凤凰县的这片沃土,最难割舍的便是村民们那一张张善意的笑脸。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汽车上望着来送别的乡亲,志愿者都在心中默默祝福这片土地,祝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