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科大聚焦】露天电影院的老故事

作者:文/陈淡宜 魏玉婷 余汶泽 曹素丹 李煦阳 图/大学生通讯社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7-12-12 浏览:499


    进入学校北区大门后,往左拐100米,露天电影院就静静地坐落于荷花池旁的一片绿荫丛中。如今的科大学子几乎不会关注它,但如果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毕业的校友或者是当时从教的老师见到它,就如同与一位知根知底的老友相遇,那段充满激情和温暖的岁月便映入眼前。

    “当看到一张张沉浸在电影中的笑脸时,我心里就感到很满足”

    “每周五、周六晚7点准时播放电影,除非下大雨,否则97张水泥长石凳上必定是座无虚席。” 如今的贺跃林回忆起那段旧时光,依旧神采奕奕的说道。1981年开始从事电影放映工作,1998年带着17年的放映经验来到科大,贺跃林是科大资历最老的电影放映人,大家都亲切的称他贺师傅。

    那时,电影要通过胶片来放映。放映机和灯光通过影院斜下端白石墙上方六个孔将电影投放到幕墙上。每次放电影前贺师傅总会推着一辆旧单车走进影院放映室,车前有个篮子,里面放满了一卷卷黑色胶片。每一卷胶片都有光碟般大,可放映8至15分钟,放映一部完整的电影则需要15卷左右的胶片。

    刚取片回来的贺师傅来不及休息便开始检查胶片有无磨损、割坏,放映机能否转动,音响是否正常播放以及灯光的亮度,一套程序下来,贺师傅至少需要提前准备两小时。对于这些准备工作,他从来没有懈怠过,反而乐在其中。

    2003年,数字电影进入校园,去露天电影院看电影的同学渐渐减少。“现在大家看电影只需要一台手机、电脑,轻轻一点即可。同之前相比,现在看电影方便了许多,但也少了以前那样热闹的氛围。”贺师傅惋惜地说道。

    “它是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一个精神家园”

    斑驳的石墙,发旧的水泥条凳以及有些锈迹的铁门……这是人文学院89级校友龚民记忆中的露天电影院。毕业后,虽然网络越来越发达,各大商业电影院的放映技术越来越先进,龚民却常常怀念学生时代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的日子。

    “当时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程度,是现在想象不到的,说是穷乡僻壤也不为过。于是,露天电影院每周放映的电影就成了那一代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龚民回忆道。

    露天电影院作为当时的“网红”,一度受到学生们的热捧,一些小情侣们还会提前两三天去抢票。“当时同学们对于电影的热情,可以说是风雨无阻!”龚民感叹道。每逢电影放,即便是下着雨,观众们也会撑起伞继续看,不愿错过。冬日里,水泥凳很冷,学生们便把书本垫在凳子上面,虽然条件简陋,但学生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同样毕业于我校人文学院的欧阳文峰回忆道,当时3毛钱的电影票钱对于一个月只有20多块钱生活费的自己已经不算是小数目了,为了能看上电影,他常常和同学站在电影院外面的高处偷偷地看。“没想到后来学校在那个位置种上了树,外面就看不到啦!”他笑称,回想起那时的往事,他感到十分温馨与怀念。

    “那时四面透风的影院,却承载着我们最温暖的回忆”

    人文学院的老师胡铁强,这个曾是科大学子的老师,对露天电影院也有着别样的情感。刚入校时,一个同乡的学长接待了他,不仅尽心安排好床位,晚上还请他看了一场电影,这让他觉得温暖而又感动。“即使后来一直未联系,但这份情却一直烙在心里,成为一份纯真美好的回忆。”他面带微笑的回忆道。

    当时,露天电影院除了放电影,也是学校重要的文艺活动场所,放映墙前的一个小小的舞台,也成为了同学们维系情感的好地方。“每个学年新生进来时,学校会组织交谊舞培训,各个班级便会组织起来,在小小的舞台上跳舞,羞涩的同学,就自己抱着凳子跳。”说到这里,胡铁强不禁笑了起来,那时浓浓的同学情谊,溢满他的心田。

    回忆起过去的时光,胡铁强觉得好像就在眼前:“当时大家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一部电影能回味一个星期,当时我们还组了乐队呢。”说起那时的“风云事迹”,胡铁强脸上透露着骄傲,作为乐队主唱兼弹吉他手,他收获了不少女生的芳心。那时电影院东边的小房间便是他们的排练室,小小的房间和露天电影院一起见证了他们的热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