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传播理念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11月29日晚,我校知名校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应邀做客我校人文大家论坛,与新闻系诸多学子一同探讨当代媒体的发展问题。讲座在立言楼四楼会议室召开,我校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陈功主持。
“在每一个人都是媒介生产者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应该做出怎样的反思与行动?” 王炎龙以苏格拉底让学生闻苹果味道的故事为例,折射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判断存在从众心理的特点。他认为,不明信息真相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常态,这加大了媒介发展的压力。“但互联网时代给媒介发展带来的是否只有阻力呢?”王炎龙问道。
“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既是谣言的生产机,也可以是谣言的粉碎机、真相的挖掘机。”王炎龙坚定表示,使用媒介的主体要扮演好传播过程中的“显微镜”、“放大镜”和“凹凸镜”的身份,发挥作用。他通过讲解在五四运动中,思想舆论催生社会革命,并推动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说明了媒介主体运用正确传播理念的重要性。
“想看星星,星星就能出来,想看大海,大海便能出现。”在谈到媒介技术发展变化时,王炎龙向大家展示了200年前后媒介工具的变化历史,他认为媒介技术的变革不会停止,传播理念的更新必须要跟上媒介技术的更新。
最后,王炎龙就“传播理念的发展趋势”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剖析。他表示,每个人都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人文社科类的相关人员更是如此。他鼓励学生要有研究的思维。“新闻系的学子不仅要培养新闻敏感,更要去思考问题和不断挖掘真相,全面、辩证地认识传播理念的发展方向。”
在现场互动环节,现场同学积极提问,“新闻产业除了传统的产、销、传,还会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现今的新闻信息太过于娱乐化,新闻产业是否会受此影响?”王炎龙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现在的学生有着比较灵活的学习能力,却容易忽视理论学习。”陈功认为,开展这样的理论知识讲座能够帮助同学们完善相应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他们今后的新闻学习很有帮助。
“听完这次的新闻讲座,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新闻的兴趣,加深了对新闻与传播的认识与理解,坚定了未来从事新闻事业的决心。”人文学院16级新闻系的林薇薇听完讲座后感慨道。
新闻链接:
王炎龙,湖南双峰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有多年省级电视媒体营销策划的执行及管理经验。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3部,合著和参编著作及教材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