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廖清应邀来校讲学

作者:文/郭田甜 谭媛媛 图/李沅佳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7-09-26 浏览:577






    9月27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廖清应邀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有机微纳激光与低维光子学材料”主题讲座,讲座在第十教学楼606会议室举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廖清首先说明了低维光子学在信息传输上的作用,“低维光子学让信息的传输速度大幅度地增加,实现了高速度、高密度、大通量的传输特点。”随后,他对激光分波定向传导所需要的光子学器件、激光的形成过程和激光的受激发射、光放大两大要素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表示未来会将复杂光子学的结构设计、构效机制、器件集成作为自己研究工作室的研究方向。

    激光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常见,最常见的就是激光笔,而激光笔的颜色取决于它的晶体材料。材料刚开始时都发出红光,靠频率翻倍,波长减半会调整激光笔发出的颜色。廖清说:“绿色激光笔是最好的,因为形成绿光的晶体很稀少,因此也很宝贵。”目前,氧化锌代替氯化钾成为了最好的激光笔晶体材料。

    廖清希望利用激光的特性来标记人体内的所有细胞,起到提高医学癌症确诊的效率和准确性的作用。他表示,激光的定向输出是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纳米颗粒的大小,可以对生物体内的靶向基因材料进行标记和定位。最重要的是,激光没有偏振性,因此不会受人体背景荧光的覆盖,在人体内有很大的辨识度,在医学上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廖博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激光对粒子进行不同颜色的标记原理是什么呢?”廖清对此做出了具体的解释:“激光会透过包裹在粒子外面微米级别的壳,对里面的粒子产生作用,从而对它进行标记。不同尺寸的粒子在激光的作用下会形成七种不同的颜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胡海蓉一直在研究无机半导体,如何将无机材料的维纳米材料做成阵列结构使她非常困惑。“将材料过渡到器件是研究无机材料必不可少的一步,将粒子做成纳米线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单晶切开,另一种方法是模板法,运用限域生长的方法让粒子直接长。之后就可以将纳米线做成电极。”廖博解答了胡海蓉的疑惑。

    “廖清教授的讲座生动形象又十分专业,实验室的极大部分科研产品与生活中的需要不能完全接轨,他却能将这些理论借以产品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科研的伟大与必要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级金属二班学生张国辉在讲座结束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