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打败齐国军队后有没有灭掉邹鲁两个国家?”、“‘无赖’果真有可喜、可爱的意思吗?”……讲座上,华学诚教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兴趣。10月20日上午,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的“人文大家论坛”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学诚来校讲学,他围绕时代观念、方域观念、词义系统三个方面,在文科楼4-1为到场的汉语言专业师生“烹制”了一道古书语言“大餐”。
“想读懂古人说的话,要根据古代文献有依据地理解。”华学诚从时代观念的角度阐释如何根据文献理解古话。他首先引用《春秋》、《左传》中的例子,证明了“鲁”在汉朝有“虏”的含义,指出过去对《史记》的理解所存在的问题。接着,华学诚通过引用只在文革时期出现的特定词汇说明了词汇在特定时代有特定的含义,古书研究必须要有时代观念。
《说文·雨部》中记载:“鲜,小雨才落也。从雨鲜声,读若斯。”“鲜”的读音为什么和“斯”相同呢?面对这一问题,现场同学的眉头紧锁,纷纷掏出手机查阅,但最终莫衷一是。“要研究现今方言史,必须结合古代方言的状况,才能正确解答古书的含义。”华学诚以古代齐鲁学者的阐述为证,配合古典文献的例证,根据山东地区古代方言的特点解答了大家的疑惑。
研究好古书,除了要结合古代方言区状况,结合词义系统也十分必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在《忆扬州》中的这句诗被后人传诵,其中“无赖”一直被解读为“可爱”,然而这一解读是否正确呢?华学诚根据“无赖”这一词义在史籍中的发展演变和自身思考,最终证明了这一解读的错误。“解读好古书语言不仅是古代汉语研究的要求,更是读书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华学诚最后向在场同学阐释了自己对古书研究的理解。
“华老师知识渊博,他的讲座有许多实质内容,并非泛泛而谈。他不仅对学术界的观点评论公正,而且方法也非常科学。” 讲座结束后,15级中国语言文学文字学的研究生李泽洪这样评价到。
新闻链接:
华学诚,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江苏兴化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汉语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古代语言学文献,兼及文字、训诂,并招收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上古中古汉语研究方向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古代语言学文献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