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由潇湘学院主办、理工机电学部承办的“潇湘之声”人文素质讲坛第三讲“中国社会转型与道德的建设或重构”于俱乐部隆重开讲。法学院院长廖加林教授担任主讲,人文学院的廖君湘教授、龚敏教授、党校副校长、组织部副部长向大顺老师、潇湘学院学工处主任刘婷及各学部辅导员老师出席讲座,各学部入党重点培养对象、积极分子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廖教授便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社会是否在转型?并以此为切点,展开了详细而又深刻的论述。他用饱含激情的演绎方式,深入浅出地从与我国相邻的日本和俄罗斯转型的历史谈起,剖析了日本、俄国社会转型的成功表现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历程。他提出,社会的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迁,而这种变迁,又是社会内部的某一个部分发生变化,从而带动其他的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形式。同时,这种转型还要适应当前的政治体制:政治走向民主化;经济走向市场化;思想更加理性、多元化;社会变得城市化和分层化。
讲座中,廖教授重点围绕 “道德如何建设或重构”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放眼历史的长河,纵观人类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不管是西方工业文明以前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道德对人欲望的约束影响深远。他强调,经济与道德建设紧密相联,只要经济发展,政治文化也会相应发生改变,道德的重构便随之而来。他用八个字概括了未来道德观念的发展趋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个人的道德制约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而志愿者将会代表未来道德的新方向,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甚至关心陌生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他说:“这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最后,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此次“潇湘之声”人文素质讲坛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丰富同学们的道德内涵,在感悟文化魅力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