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周没来,我还以为你们不要我了,嫌我老、嫌我烦了,以为你们不会来了……”深深驼着背的老人颤巍巍地握住高个男孩儿的手,眼圈红红,却又笑着。看着老人满头的白发,男孩的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以后无论有多忙,都不能再让这个老人孤单地等在门边……”
男孩就是“青春之歌”优秀男生——王磊。作为一名志愿者,他传承着法学院志愿团七年来对五保户老人周满珍的扶助,践行着当初竞选志愿团团员时“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带领着志愿团每周三在学院收废品集资,每周日早上七点去探望奶奶;牵头建立起郑家村小学支教基地,并组织志愿者每周二前往基地进行语数英教学和素质拓展……在“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机器用”的志愿服务中,法学院志愿团的事迹被中国之声、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大大咧咧的内蒙古汉子被团员们亲切地称作“磊哥”。他凭借一颗善心,走着自己的修行路。
没有血缘的至亲
由于学校繁忙的活动,志愿团有次没能去看望周奶奶。令他没想到的是,周奶奶在家门口等了他们一上午。王磊这才知道,周奶奶早已对志愿者们形成了亲人般的依赖,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的慰藉。之后无论天气有多恶劣,也不管学校有多少活动,每周日去奶奶家成了王磊和志愿团固定的行程。
周奶奶的丈夫早逝,儿子在十几年前下海后便杳无音信,老人每天能做的就是撕下一页日历,看看丈夫的照片叹息。谁不愿享受周末的自然醒?而王磊不仅要逼自己离开暖暖的被窝,还得早早地打电话催促其他志愿者去买上菜,然后坐公交车去周奶奶家。在周奶奶家,王磊用砍刀劈材,在灶台洗菜做饭,跟老人聊天并为老人表演……刚开始因为听不懂方言,老人的每句话他都需要别人翻译。后来渐渐熟悉,老人亲切地叫他为“蒙古伢子”。老人絮絮叨叨,蒙古伢子就听着,因为他想要知道奶奶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奶奶家的日用品几乎都是志愿者们捐助的,到了冬天,他们总不忘给她买上棉裤棉鞋。一次,志愿者们问起奶奶的生日,她说:“太多年没有过,已经不记得了。”大大咧咧的男孩却细腻地听出了其中的落寞。经志愿团精心策划后,志愿者们在年初选定了日子一起为老人“庆生”。烛光摇曳的小房间里,熙熙融融,老人双手合十,已是泪眼婆娑。
一开始,每周都会有许多志愿者凭借一股热情照顾着奶奶。后来有一些人退缩了,但蒙古伢子坚持了下来,成了周奶奶没有血缘的至亲。“吃饭的时候,她也吃不了多少,就一个劲地叫我吃,‘吃这个啊,吃那个’。”“她会用一种眼神盯着你看,有时看很久。”就是这亲人般的目光 ,让王磊心中的热情凝为了浓浓的亲情,让他坚定地走了三年善心的修行路。在周奶奶家附近工作了六年的环卫工人罗新生每周都能看见志愿者来看望周满珍老人,他欣慰地说:“这些志愿者们总是尽心帮助老人,这是值得敬佩的!”社区的其他居民在他们的感染下也关注起这位五保户老人的生活。
三颗真心的支教
王磊带领志愿团走访郑家村时,发现村子里贫富差距很大,就算富裕的家庭也不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低矮的学校在新砌的别墅反衬下显得越发破旧,哗哗的麻将声盖过了读书声。志愿者们心里百感交集,跟校方达成协议后建立起了支教基地。王磊回忆起第一次与孩子们接触:“为了融入孩子们,我们第一堂课是素质拓展活动。但是那些孩子羞怯得不敢说话,在活动中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表演节目。”王磊带着志愿者们用爱心、耐心和恒心为他们上课,与他们一起表演。当志愿者们离开时,孩子们趴在墙头朝他们挥手,“哥哥姐姐,再见! 你们还会回来吧?”看着他们渐渐变得开朗、变得活跃,看着他们积极举手站出来展示才艺,王磊笑得很开心。
成为志愿团领头人后,蒙古汉子的工作由体力活转为脑力活,要与校方协调安排课程,要调配志愿者并督促他们备案……千头万绪在心中,压力也一天比一天重。“许多志愿者中午刚下课就要搭车前往小学,中途还要转车,然后再走二十多分钟泥泞的路。很多时候来不及吃一口饭,他们真的很辛苦。”“我一定要做下去,因为有时候觉得,这么做了就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有这个可能,就值得这么去做。”
深谋远虑的执拗
开展1·25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时,别的学院只申请一两米摆小桌的时候,王磊却执拗地占了三四十米的一段街道。挂出十五张大海报纸,在上面贴了150多张照片,让志愿者们穿上院服,准备了义卖和问卷调查。有人很不解:“何必这样大张旗鼓地作宣传?”他却依然执拗地要求团员们做好,因为他知道,自己当年就是被那些活动照片感染了才加入志愿团。果然,在一天中,像“我不是法学院的,但是,我能加入你们吗?”“我没加入志愿团,我能不能参加这些活动?”这样的询问络绎不绝。志愿者的阵容扩大了,他也因此获得了学校“深谋远虑志愿团团长”光荣称号。
当有人提议要向每个团员收集经费时,他执拗地反对。“不只是因为这是一种传统,更是因为法学院的每个人都是志愿者。”“学长学姐们甚至特意存着废品等志愿者们去收,有时还会说‘你们怎么还不来收,我们寝室攒的废品都堆成山了’。”校外废品店老板了解到志愿团卖废品是助老支教后,主动驾车到学校门口与志愿者汇合。
由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法学院分离,法学院办公室需要从十教四楼搬到六楼。但六楼刚装修,装潢废料与尘埃满层,一时不能搬迁,此时又恰逢团委学生会刚换届,志愿团编制只剩下团长和两名副团长。但王磊依旧率领副团长对六楼进行清理。凭着磊哥的个人魅力和威信,每次打扫都有十三四个同学来帮忙。从中午一直打扫到上课,晚上又打扫到十点多,他这样坚持了一个来月,终于使法学院顺利搬迁。
王磊始终这样执拗着的,是一颗善心。
跟随善心的修行
“说实话,做志愿者并没有那么好玩,而是累。大一第一学期回去我就瘦了三十斤。”
去收废品时有寝室不愿开门,反而讥讽地说:“志愿团都是收破烂。”志愿者们的心多少次被这样刺痛。但是,记得在乡村长大时邻里之间的温情,记得助班从食堂为他打包的一碗碗面食,记得班主任说的“雷锋月时好事是在台前做,而平时是在幕后做,这些都是好的”……这些才让王磊相信:“无论是在怎样平凡的岗位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志愿者,都可以在生活中传递爱。”
比起“优秀志愿者”等那些闪光的称号,让王磊感到更实在的是每个人一声心服口服的“磊哥”,是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也成为了志愿者,是能看到自己的付出给了这世界一点改变。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颗善心,但跟随着这颗心行走是一种苦涩的修行。王磊在这修行的路上走了很远很远,不曾改变,也获得了自己的顿悟:“你所经历的就是你所收获的。在你的位置上,做好你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你对社会的奉献、付出。”
德兰修女说:“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行善的路如同修行的路,坎坷不易,而志者有愿,愿者无悔,王磊一直在走,并渐渐与更多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