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晚,我校艺术学院学术高层论坛系列讲座之“设计与艺术的修养”在美术楼104报告厅举行。主讲人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郑曙旸教授。
讲座伊始,郑曙旸从中国美育概念缺失50年的社会背景出发,针对艺术与艺术教育展开探讨。他通过我国教育体系由“德智体”向“德智体美”标准的转变,以及艺术学升级成为一级学科的事实,指出中国现在才真正开始步入设计学的时代。他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艺术修养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大学艺术教育基本缺失,大学生艺术修养先天不足,因此,他格外强调当代大学生所要担当的艰巨责任。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与客观实践之融汇”,他认为美育的主要渠道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艺术教育不在于掌握几项技能,关键是能够欣赏艺术学会艺术思维的方法。”
郑曙旸通过多组图片,对比了东西方历史在绘画、建筑等艺术和人文自然景观上的不同特色,以及东西方艺术理论、实践同各自哲学伦理思想体系相融合的不同情况,分析了不同环境下人们艺术观念的差异,并向广大师生解释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艺术与科学是一体的。独到、犀利、诙谐的话语,使得讲座掌声阵阵。
郑曙旸还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提出很多批评性的意见。他对武当山、兰州古城等文化遗迹糅合了道教、风水学,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做出了高度评价,由此向同学们深入讲解了艺术的定义、现象和本质。对于现时代艺术本位的扭曲现象,他深表惋惜。
最后,郑教授引用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的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对广大学子提出“入艺科者非为名利”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社会担当,希望学生明确自身责任,努力提升自我成为高素质人才。
“最细腻真挚的生活情感,旁征博引的学术理论,旗帜鲜明的批判,这是我对这个讲座的最大感受。”一些学生在听完讲座后振奋地说道,“郑老师的话,就好比所有人都在爬行时,突然有有个声音响起来说‘不对,我们应该站立行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