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早上9点,骄阳初升,我院暑期实践团队一行6人来到了新晃侗族自治文化局,为此次“三下乡.侗族文化研究”活动,收集素材和信息。我们很幸运地邀请到了新晃侗族自治县文化局局长杨先尧为我们介绍侗族文化。
首先,杨局长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侗族的概况和历史渊源,他介绍到,在夜郎文化中,侗族是仅次于苗族的第二大少数名族,主要聚居在广西、贵州、湖南等黔东南地带,它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由于侗族文化和苗族文化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有“南侗北苗”之称。
然后,杨局长向我们介绍了侗族独特的建筑艺术,其中鼓楼、风雨桥、凉亭是侗族独有的建筑。据杨局长介绍,新晃侗族的村镇依山傍水,所以溪流上横跨着“风雨桥”,而风雨桥大多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其寓意是接纳风水,以使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而木香鼓楼,则以榫头穿合,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的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凉亭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它是侗族人民祈福的圣地。
紧接着,杨局长为我们介绍了侗族的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他说道“侗族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有着“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其中侗族大歌、傩舞、舞狮以及侗族的服饰都蕴示着侗族文化的内涵。”在新晃,黑油茶、腌肉、泡酒都是侗族人家独有的佳肴。
最后,在我们问到如何保护侗族文化这个问题时,杨局长叹惋道,“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侗族文化却在渐渐的消亡,所以我们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保存侗族文化,希望通过在校园开展侗语演讲比赛和双语教程来提高学生们的侗语意识和水平。”除此之外,据悉,新晃侗族自治县文化局还将创立侗族节会品牌,通过各镇侗文化的轮流首席表演来宣传和传承侗族文化。
至此,通过杨局长悉心的解说,我们对侗族文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打响了我们此次“三下乡.侗族文化研究”实践活动的第一枪,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将走进侗寨、走进侗族学校和侗族人民的生活,敬请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