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校人文学院、湖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的邀请,2011年11月22日晚,中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何新文先生莅临我校人文学院讲学,在第八教学楼1-3教室举行了主题为《凤翥龙蟠——儒道互补话人生》的学术讲座。这是我校人文学院主办的“人文大家讲坛”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十九讲,讲座由我校人文学院吴广平教授主持。人文学院吴投文教授、李跃忠副教授、李鸿渊副教授、艾初玲副教授、余霞博士、法学院张晚林副教授、管理学院袁玉明副教授和人文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众多文史爱好者近四百人聆听了这场精彩学术讲座,整个1-3教室座无虚席。
何新文教授首先对“凤翥龙蟠——儒道互补话人生”的演讲题目进行了解释。他说,“凤翥龙蟠”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论》,本来是以凤凰飞舞、蛟龙盘曲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飞扬劲健、回旋多姿,他以“凤翥龙蟠”来谈儒道互补的人生境界,则是以凤鸟高飞、蟠龙潜逸的不同姿态,借喻儒家、道家两派创始人孔子、老子的人生态度。而且《论语·微子》中的《楚狂接舆歌》早就“比孔子于凤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则有“老子犹龙”的故事。何教授根据孔子和老子与凤和龙相关联的故事,认为积极入世的儒圣孔子就是高举飞翔的凤凰,而超然出世的道圣老子则是潜逸幽藏的蟠龙,正是由于这一凤一龙的导引,才构成中国古代士人凤翥龙蟠、儒道互补、刚柔相济、中庸和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演讲主体部分何新文教授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是孔子的人生哲学;二是老子的人生“三宝”思想;三是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何先生认为孔子的人生哲学总体来看是主张积极入世,其“仁学”思想富于人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关心社会与他人。孔子把人生70年划分为6个阶段,人生的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目标,而人生的总目标是“善始令终”。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孔子要求人们践行“好学”、“闻道”、“知礼”、“内省”、“孝悌”、“行义”、“成仁”、养成“君子”风范等要义。何新文教授认为老子的人生观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哲学为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既创生万物,且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即是德,所谓“道德”。故道既是宇宙论,又是人生论。《老子》第67章提出了人生“三宝”的思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何新文教授认为老子的人生“三宝”思想追求超然、虚静(无功名)、和谐的处世方式和心态。老子崇尚“慈”,贵柔用弱;老子崇尚“俭”,少私知足;老子崇尚“处下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何新文教授因而认为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有所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立德、立功、立言,是一种进取型的人生模式;道家提倡无为出世,与现实社会保持心理、精神上的距离,不卷入功名利禄的追逐,超然于世俗之外,无己、无功、无名,是一种超然型的人生模式。
何新文教授最后特别强调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意义。他认为儒道两家人生观,不尽相同而各有特点。自古圣贤多是儒道互补。儒道互补的人生观,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儒家的积极进取,要有所作为,要忧国忧民,立德、立功、立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像孟子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自觉认同:“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将以斯道觉斯民,非予觉之,而谁也?”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道家超然的智慧。人生旅途不会一帆风顺,前方路上多有坎坷不平。人们既需要在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信念支撑下奋然前行,同时也需要有道家超然的智慧,有水一般的柔韧、弹性和宽容,努力保持乐观向上、宽宏豁达的心态,尤其要具有在逆境中消融苦闷、从容面对的自我修复能力,要像苏轼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勉励师生既要有凤鸟高飞的进取,也要有龙潜幽薮的超然,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有竞争也有放弃。他认为如果大家在人生观上真能做到凤翥龙蟠、儒道互补,社会将日趋和谐,人生会更加美好。何新文教授演讲结束后,又热情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
历时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吴广平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吴教授对何教授百忙中来我校讲学与指导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何教授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讲座作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同学们深入钻研圣贤经典,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从先贤的智慧中吸取营养,养成既乐观进取,又超然淡泊的高尚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