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群)淡蓝色火焰冉冉升起,点燃了一代人致富的希望。究其曙光之路,源自于 “十一五”期间在农村大规模建设沼气池以及“十二五”的继续深入推广。
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农村建设12项重点工程同时并举的要求。于是,沼气作为增强县镇经济发展活力的工程之一,成为最具前景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之一。
农村沼气工程构想建设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体系,使5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
为了解湘潭市乡镇的沼气新能源普及情况,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子弟于
浩浩汤汤 红歌嘹亮
一行五十人的队伍激情澎湃向昭山马鞍村挺进。湖科大化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顶着盛夏阳光出发,一辆开往目的地的巴士,载满热血和朝气。或坐或站实为拥挤的地盘,却飘起了嘹亮的红歌,铿锵有力,溢满全程。身着蓝白相间T恤的我们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科大精神,力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青山环绕细水长流的昭山马鞍村。大家欣喜的目光一览无余。
发展历程 风雨无阻
来到马鞍村村委会,胡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踏入当地领导全部正装出席的会议室,胡书记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关于马鞍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及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据了解,马鞍村现有居民893人,共九个小组成员。88年至94年期间,晴天灰雨天泥是该村典型标志。当地居民仅靠种植水稻、养猪勉强维持生计。直至党中央国务院围绕“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才开始寻求发财致富之路。在市政府执行和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下,如今各家均有自己的楼房和田园。马鞍村共有土地1000多亩地,山地8000多亩地。本着“农业为生活服务”的原则,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业发展为中心也就顺势所趋。
因地制宜,废物利用,沼气在农村成为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其原料主要是猪的粪便。沼气池的建立,能够告别畜禽粪便随处见、污水横流臭相闻的日子。胡书记指出尽管沼气潜力无穷,但是因构造结构不合理和南方夏冬天温差问题,使得沼气推广遇到重重阻碍,处于蓄势待发状态。现今大部分居民仍使用液化气、煤,只有养猪户才使用沼气作为生活能源。但是,随着民众对沼气提高生活水平的了解,以及当地政府的努力改造,沼气致富之路很快就会有愈演愈烈燎原之势。